2017年为优先实施阶段。结合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计划,优先实施一环内(含一环)区域、政务区万达广场周边片区、瑶海区合肥火车站片区、新站区职教城区域、经开区明珠广场及大学城等区域的慢行系统改善工程。
在主城区打造8个慢行示范区;实施步行空间改善等“五大工程”......3月27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合肥市规划局获悉,经合肥市政府批准,《合肥市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合肥市计划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基本形成相对完善的慢行系统。
【现状】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和非机动车系统,是一种绿色、健康、可持续的交通系统。城市慢行系统融合交通、商业、休闲等多种活动于一体,可以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到去年底,合肥市累计建设自行车道已超过1500公里,人行道面积超过1254万平方米。
不过,合肥市规划局相关专家表示,合肥市慢性系统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今年开始,合肥市将开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到2019年,拟建成2300个网点,投放8万辆车。为构建安全便捷的慢行系统,支撑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改善市民出行难问题,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必须对慢行系统进行完善。
合肥市将通过营造舒适宜人的慢行设施与环境,形成与居民近距离通勤出行相适应、与公共交通设施无缝衔接、与公共开放空间连续贯通的慢行系统。其重点在于消除现状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不连续现象,改变机动车违章占用慢行空间的状况,打造“安全、连续、舒适、便捷”的慢行环境。
【计划】主城区拟打造8个慢行示范区
相关专家透露,从今年开始,合肥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8个慢行系统示范区。
2018年为重点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将主要开展二环内(含二环)其他区域、高新区天乐社区、滨湖新区启动区等区域的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进一步扩大慢行系统完善区域范围。
2019年是全面覆盖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基础之上,在全市其他范围内开展慢行系统完善工程,重点完善大型公共建筑点和市民居住集中区周边的慢行系统。
【工程】A、步行空间改善工程
专家表示,“目前合肥街头慢行系统不够完善,一大症结就在于机动车无序停放,不少停车位直接占用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为此,保障既有步行空间就尤为必要,另外,还需要整合扩展步行空间。
一方面,通过抬升路缘石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现有树池之间设置连续绿化隔离等措施,避免机动车停放占用步行空间,保障步行空间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一体化设计道路和建筑,综合利用人行道和建筑前区空间,灵活布置绿化或街道家具,弱化道路红线对步行空间的分割,扩展步行空间范围。
B、步行环境改善工程
“保障了步行空间,还必须要让空间内的环境,适宜慢行。”专家称,实施步行环境改善工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要完善路面铺装,“人行路面铺装应平整连续,行道树树池与人行道的地面铺装平齐。”
“其次,要提升绿化水平,明确指示标识。”主要是以补植乔木绿化为主,发挥其遮蔽功能,并与座椅、自行车停车设施等街道家具结合设置。在城市的主要吸引点、公交和轨道站点周边等区域设置引导图和指示牌。
第三,优化街道界面。减少建筑前区机动车停车位设置,结合设施带、绿化带或建筑前区空间合理布设街道家具,避免占用人行道或影响行人通行。重点完善座椅、遮蔽设施和公共艺术小品等。
C、骑行空间改善工程
“目前合肥市老城区或者滨湖新区范围内,还有不少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要想让公共自行车跑得起来,非机动车道不可或缺。”专家表示,对于现状未设置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将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减少机动车道数量、规范路边临时停车及少量拆迁等措施,增设独立的非机动车道。
“有了非机动车道,必须要保障其独立性。”此次方案提出,今后,对于宽度达到18米及以上道路,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置物理隔离,采用绿化隔离或机非护栏隔离。新建次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时,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并采用绿化隔离。
实现非机动车道线形、竖向及铺装的连续、统一。通过设置统一的标志标线和路面铺装,保障非机动车道线形连续;消除非机动车道在建筑出入口、交叉口处与路面的高差,保障竖向连续性。采取与公交站点一体化设计。将非机动车道设于公交站台外侧,避免公交停靠对直行非机动车的干扰。
D、非机动车停车改善工程
目前,合肥市正主城区全面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而此次方案明确,要对非机动车停车进行规范,增加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停车设施应设置在便捷醒目处。
另外《方案》还提出,对于路侧非机动车停车,应在设施带或绿化带之间划定专门停车区域并设置停车架,空间受限时,可采用斜向停车布置方式。
E、慢行过街改善工程
随着大建设的推进,合肥城市主干道越来越多,次干道、支路也愈来愈密,行人过街条件的改善,就显得时分必要。此次《方案》提出了两条措施。
一方面,要改善平面过街条件。在道路中心线附近的人行横道处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过街需求较大的路段设置慢行信号灯和过街斑马线,加密过街设施间距,提升安全性。
另外,一方面,要增加立体过街设施。在车流量及人行过街量均较大的交口、路段,增设过街天桥或地下过街通道等立体过街设施。
晨报首席记者 方佳伟
新闻推荐
——2017年残联工作解读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