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60年来,合肥晚报一直关注安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赢得文艺界的良好口碑。时值合肥晚报创刊60周年之际,本报于昨天上午隆重举办了“传承与责任”传媒艺术沙龙,省城多位书画名家莅临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共忆合肥晚报60年的成长经历,共话与合肥晚报的不解之缘。
书画“大咖”聚首本报
受邀出席本次传媒艺术沙龙的书画名家有:安徽省美协顾问、安徽省书协名誉主席陶天月;从合肥晚报走向全国的艺术大家叶家和;安徽省工笔画领军人物王道良;安徽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张仲平;萧龙士艺术研究会会长萧承震;萧龙士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丁培生;合肥晚报老报人、书画评论家、书法家潘立纲;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刘云鹤;安徽渐江国画院院长陈廷友;山水画名家樊建文;合肥市文联知名画家汪江涛;实力派中青年画家王湧等以及合肥晚报书画院理事长、安徽巨慧文化公司董事长何骥平。
晚报情结溢于言表
现年88岁的陶天月先生是合肥晚报的元老,他说能参加此次艺术沙龙,感到特别激动,自己像回到了“娘家”。他说,当年在报社工作时,合肥晚报副刊相当活跃,经常刊发书法绘画作品、插图等,版面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深受读者的喜爱。合肥晚报度过60年的春秋,他认为很不容易,自己还是当年一样的心情,感觉合肥晚报一直就在身边。他还建议办报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应积极思变,不懈探索,不负广大读者的厚爱,并祝福合晚六十年正青春。
现年82岁的王道良先生1958年从上海到合肥参加工作,几乎与合肥晚报是“同龄人”。他说自己对合肥晚报情有独钟,长期订阅合肥晚报,关注合肥的大事小事,把报纸当成一本书,从中获得知识,丰富自己。他经常向本报投稿,被采用的书画作品得到了读者的喜爱、书画界同行的关注。正是因为合肥晚报这个平台,激发了他积极探索书画艺术的前进动力,他说自己今天的成绩应当说“得益”于合肥晚报,尤其是不久前王道良事迹入编《合肥上海双城故事》,也是合肥晚报及官微及时给予了大量的报道,他感到很荣耀。
张仲平先生说,合肥晚报多年来在书画方面推出了很多新人,也让书画名家得到不断进步。自己与晚报的一些编辑都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沟通,受益匪浅。张先生把合肥晚报当成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现在因为视力原因,读报时用放大镜细看,喜爱之情由此可见。
萧承震先生说自己与父亲萧龙士对合肥晚报的感情都非常深,经常在合肥晚报发表书画作品,从起初发表的一幅画、一篇文章,到后来的整版报道,报纸给了他无尽的创作力量。
丁培生老先生说自己订阅合肥晚报多年,最喜欢看副刊版面,自己也发表过书画和文章,晚报办得有声有色,感觉很亲近。
叶家和先生退休前是合肥晚报的资深美术编辑,他说:“合肥晚报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当年虽然条件比较艰苦,经常骑车到农村郊外创作插图,而且风雨无阻,回到报社发稿,但是,当自己的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感觉自己的付出也是值得的。”他还回忆起1980年,合肥晚报面临更换报头,他邀请了国内许多名家题字,感觉都不是太理想,自己几经波折,邀请到了茅盾(沈雁冰)同志题写“合肥晚报”报头, 1980年7月1日正式“亮相”,一直沿用至今。他说合肥晚报是自己成长的地方,不管现在走到哪里,自己对合肥晚报都是一往情深。
潘立纲先生退休前是合肥晚报社资深美术编辑、文化记者,他说合肥晚报是“母校”,自己只是一名学生。1983年他正式进入报社。他说,自己的成绩是在合肥晚报做出的,青春是在合肥晚报度过的,他为这一份已经走过60年的报纸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曾经在合肥晚报工作过而感到自豪。
刘云鹤先生说,自己原来在企业工作,第一篇新闻稿就是在合肥晚报发表的。后来又有不少作品见报,当时晚报的影响力很大,不少亲戚朋友看到报纸后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他,他感觉很荣耀。晚报的办报思路开放、活跃,他希望报纸越办越好、越办越年轻。
陈廷友先生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晚报是书画家的园地,现在合肥晚报书画院又紧密联系书画界朋友,为广大艺术家、企业家、书画爱好者及藏家搭建了宣传推广、交流和交易的权威平台。
樊建文先生说晚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创新力,目前新媒体做得很好,他祝愿合肥晚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更上一层楼。
何骥平先生说:“合肥晚报是城市文化、品位的一种体现,自己读书时投过稿、工作时登过广告,自己很荣幸与晚报结缘。”
传媒艺术沙龙结束前,书画名家纷纷现场挥毫泼墨,字里行间、画作当中无不表达出对这张合肥本土最“年长”报纸的情结。一张张宣纸很薄、很轻,但承载的却是艺术家对《合肥晚报》的一种深厚情感。
本报记者 何新宇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30日,合肥市法律援助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从会议上获悉,合肥市的法律援助将进一步降低门槛,惠及更多的群众。此外,合肥的法律援助还将扩大在民事、刑事以及行政法律援助的覆盖面。目前全市建...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