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好人类别:助人为乐
不久前,淝河镇政府广场前等待献血的志愿者在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无偿献血活动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而在众多的年轻的献血者中,一位穿着蓝色工服,个子不高,身材有些削瘦,精气神却十足的50岁左右的男人,和排在他身后的一位差不多年纪,面带微笑的女人显得非常特别,而他们就是来自席井村的褚有榜、许庆华夫妇。
初次献血的经历
褚有榜、许庆华夫妇俩都已年过五旬,今年已经是他们无偿献血的第7个年头了。回忆起2011年的第一次献血,褚有榜说道,“第一次来到献血车,看到护士拿着那么粗的针管还真是有点害怕呢!可发现旁边有位学生模样的小姑娘正在抽血时,我就想,人家小姑娘都不害怕,我一个大男人怎么能害怕呢?那一次我一共献了400毫升的血”,聊天中他说道,“献完血以后,并没有觉得身体有什么非常不舒服的地方,既然献血无损身体健康,还可以救治病患,又何必吝啬自己的血液呢”,许庆华听说后,也觉得按规定献血既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还可以拯救生命,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当年7月,她也去了献血中心,成功地献了200ML的血。从此以后,献血就成了夫妇俩每年都必做的一件事情。
多次献血的缘起
褚有榜是合肥常青机械厂的一名电焊工人,工友们提起他,都给他都点赞,谁有困难只要他能帮得了的绝不推脱;他是一个热心肠,工作中谁要是需要帮助他二话不说。
说起当初为什么要献血,褚有榜说:“当初看电视,上面报道了很多献血的案例,很多人因为缺少血液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医治,看着很可怜,当时我就想着我能不能也去献献血,试试看能不能成功。之后我就和家属一起去了淮河路步行街的献血车那里去献血,没想到成功了,真的很开心。”
让褚有榜最开心的是自己献的血真正被别人用上,“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一条感谢捐血写了他一命的短信。看到短信时我真的很感动,毕竟我献血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救助他人,能够真正帮助别人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只要身体也允许,我们每年都会定期去献血。”正在献血的许庆华说道。翻开厚厚的一沓献血证,记录着夫妇俩7年来的献血记录,7年来,夫妇二人共献血超过15次,献血总量超过5000ml。
“献血既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更能对社会有所奉献。”正是这样朴实美好的愿望,让这对献血夫妇一年又一年的坚持着。
当起无偿献血的义务宣传员
曾经有人劝他们,你们岁数也不小了,老是这样献血会把身体拖垮的,划不来。有一次,褚有榜在献完400ML的血后,还骑着自行车到机械厂上班,身体一点事也没有。这更坚定了他继续无偿献血的信心。
当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病人更有用的时候,褚有榜又有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打算。然而他觉得凭借他们老两口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于是他就义务担当起无偿献血的宣传员了。“献血只需要一点勇气,血液在人体内会不断更新循环,定时献血既不伤害自己,又有利于他人。 ”这是褚有榜常对别人说的话。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所在的村民组和亲戚朋友中宣传《献血法》,进行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社会公益宣传活动,为献血者提供咨询服务,排除疑虑,让更多人了解献血的好处。在他的带动下,儿子媳妇和女儿还有亲戚朋友等人都加入到了献血的队伍中来。
国家规定55岁是最高献血年龄,褚有榜计划将献血进行到底。他动情地说:“我没什么钱,也没有多大能力,更谈不上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只是希望在我还健康的时候,当我还符合献血标准的时候,将无偿献血进行到底。 ”
实际行动带动身边人
褚有榜、许庆华夫妇俩无偿献血、助人为乐的实际行动,对他们自己的家庭影响深远,为自己的子女和后辈树立了一个助人为乐,奉献社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良好家风。
褚有榜有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儿子褚为先一家三口和女儿一家四口人 。平时他们就和儿子、媳妇、孙子住在一起,褚有榜和儿子、媳妇白天上班,晚上才能回来,平时许庆华在家里要料理家务,接送孙子上学。女儿褚芳芳远嫁陕西,现在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平时只要有空,就会回来看望父母。一家人生活虽然平淡,却也幸福。他们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子女、孙子们做榜样。邻居们哪家需要帮忙,他们尽力去帮助他们。每天晚上吃过晚饭,许庆华就会来到小区的广场,和大家一起跳跳广场舞,老两口对媳妇更是好的没话说,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对待。媳妇也非常孝顺他们,也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向爷爷奶奶学习,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做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张宁 文/图
新闻推荐
安徽商报记者从合肥市轨道公司获悉,截至昨天上午11时,该市地铁线网总客流成功突破1亿人次。“雷锋号”主题列车也将于近期...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