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很多人觉得在基层创新很难。但在束红英的眼里,社区治理改革势在必行。滨湖世纪社区成立五年来,始终坚持以党建创新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走出了一条党委领导、共治与自治交响的社会治理之路,较好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基层治理难题。 有人理事 有平台做事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起来 滨湖社区改革初期,由于涉及体制设计,加之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因此在运行机制、构建平台、工作方法上都走过弯路。“别人家的经验在我们这里水土不服,改革是不是成功,需要经过群众的检验。”改革之初,束红英就坚定不移地用问题导向引领社区治理改革方向。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束红英扣住了整合社会资源纳入社区治理的关键,最大限度调动和利用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共治理事会便在这个理念下应运而生。作为社区体制设计的重要组成,共治理事会如今已经成为链接辖区社会力量的中转站。共治理事会实行会员制,辖区内的单位都可以参与进来,现有89家驻地单位进入。截至目前,已经举办各类活动160多场,有效激发了共治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回忆起共治理事会的创建历程,束红英无限感慨。“成立之初,我们按照理想化的方式来操作,后来发现这是空转。虽然有80多个会员单位参与,但它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群众的效能。”束红英没有放弃,而是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个难题。调研之后,束红英理清思路,认为要抓住两点来破冰。第一,要有人来理事。她牵头调研,细化组织架构,积极动员有经验的老党员动员起来出谋划策。第二要有平台来做事。她让社区每年拿出100万元公益金,搭建公益坊,通过政府购买等形式,扶持社会组织落地、扎根、成长,培养了一批社会创客。成立以来,实施社会服务项目227个,受益居民达9万多人次。遇到困难不放弃,大胆创新,正是在束红英的执着下,才让滨湖社区治理模式开花结果。 人人参与 人人共享让居民自治活跃起来 2015年成立的刘阿姨志愿服务队如今已经成为社区的一支暖心队伍。为孤寡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带行动不便的老人去免费体检,刘阿姨志愿服务队日复一日地默默为社区居民服务,已成为滨湖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品牌,并在合肥市志愿服务中获得多项殊荣。 从创立之初,束红英就十分关心这支队伍,她经常与志愿者谈话,帮助解决志愿者在工作中的困难。去年大雪,束红英专门慰问志愿者们,提醒他们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现年65岁的刘芸是这支队伍的创始人之一,对这件事她一直难以忘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有束书记给我们当主心骨。” 除了刘阿姨志愿者服务队,“五色帮客”也是社区的一抹亮丽的风景,红、橙、蓝、绿、金五色团队的身影经常成为社区运行的螺丝钉,成为全市率先成立的滨湖帮客联盟。截至目前,共有志愿服务队伍68支,核心志愿者近3000人,参与志愿者达14000多人,志愿者服务时长达8万多小时。居民自治、居政分离,在一支支服务队伍的努力下,短短5年时间,滨湖世纪社区迅速成长为全省社区治理创新的试验田和样板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联合国。 各取所需 取长补短 增加社会公共利益 共治理事会、公益坊,无论是驻地单位的需求,还是社区居民的需求,都能通过社区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互补。哪里不够,政府再补充。社区还出台了公益伙伴的评分制度,明确共治单位社会责任,让各个单位在规范有效的轨道上运行。社区行政成本正在这种扁平高效的体制下大大降低。束红英一直对身边的人说,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思维进行治理模式的改革。只要体制机制合理,大家就能各取所长,在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的情况下增加社会公共利益。 改革对社区干部提出了要有精细操作能力的要求。去行政化运行之后,自治能力、人员流失问题,一个接一个,考验着我们的工作人员。束红英始终认为,一个新的举措在落地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不能一出现问题就否定这项改革,就动摇方向,要敢于直面问题。在例会上,束红英带头交流经验,进行深入研讨,鼓励社区工作人员攻坚克难。 问题意识是时代的声音,是改革的起点。束红英说,“基层工作者尤其更要深刻理解改革和创新的关系,要善于打破思维的天花板,坚持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作为社区治理的领头人,束红英一边肩着党和政府寄予的厚望,一边托着群众民生利益,走出了一条既有创新特色,又符合自身实际的社区治理新路径。见习记者 刘畅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上周末,合肥市蜀山区人社局在南京大学举行校园招聘会,从辖区20家重点企业遴选了58个岗位种类共计200个就业岗位。据...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