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合肥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安徽法制报 2019-09-27 10:54   https://www.yybnet.net/

□叶文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而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巧妙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需要同随后的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设计情境时,教师必须紧扣中心,围绕主题,情境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每一个情境都是实现特定目标、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同教学内容毫无关系,抑或问题情境不能较好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即便是再有趣、再新颖,也只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上去,会对随后的教学产生影响。

在教学《认识负数》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视频,是某一天北京、上海、南京三个城市一月某一天的最低气温。由于天气预报节目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收看的,学生们立刻来了劲。就此,我提出疑问:如何用数学方法区别和表示零上4℃和零下4℃?学生们很自然地都进入了思考。

(二)灵活性原则

每一种创设的情境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一定的使用范围,因此不存在普适的、最优的问题情境,只有合适的问题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自身条件以及设备情况等因素灵活地选择一种问题情境。

(三)多样性原则

每一种问题情境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处,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最好能将多种问题情境有效地结合起来,综合使用,这样能使得不同的情境方式优势互补,提高有效性。

(四)适度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是,并非每个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那种浮于浅表的问题,学生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通道,扼杀他们的认识热情。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创设问题情境的“度”,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基于学生经验又高于学生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

(五)发展性原则

若需要创设多个问题情境时,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并需要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最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措施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苏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中《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首先就呈现出情境例图“小朋友去商店买东西”,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问题:买东西时需要什么?”“ 以此促使学生产生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顺次展开。

(二)采用设疑猜想和验证创设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学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点,提供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测算一个土豆的体积?”这个问题书本上没有,但是学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知识基础,只要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问题就可以得以解决。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设想出解决方法,再通过实际测算得以验证。

(三)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会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在活动中会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厘米和米》,教材通过安排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去测量课桌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样物体,工具不同,测量的标准也不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没有什么工具或方法会让大家测量的结果都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出测量物体的工具直尺,为知识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四)利用故事或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以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师除了通过营造故事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组织合适的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因为爱做游戏也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之一。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

(五)适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现代教学手段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引导学生理解“整体可用1来表示”的含义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事物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一个物体可用1表示,看作整体的多个物体也可用1表示,学生自主地将相关知识进行迁移。

总之,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的激励下,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使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作者单位:合肥市潜山路学校)

新闻推荐

城管与共享单车运维小哥互换“身份” 呼吁广大市民文明使用共享单车

城管队员“变身”运维小哥搬运共享单车。晨报讯9月26日上午,合肥街头悄然上演了一场“变形记”:合肥市城管执法队...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