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破旧的民宅中“抢救”出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几乎是“白手起家”。李府不大,修复后的占地面积也不到3000平方米;现有的馆藏和资料,都是开馆至今四处搜集而来。
不满足于“静态”的陈设,在开馆20年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曾尝试多种形态的创新,包括让李府门口镇宅的石狮子“开口说话”,用AR技术让李中堂的形象“跃然纸上”,聊聊清末故事……以此,李府一步步打响区域知名度,跻身国家4A景区之列,成为外地游客来肥不可错过的景点。
李家后人热心捐献丰富馆藏
1998年,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开馆的前一年,修复和备展同步进行。时任馆长程红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重修李府故居,最困难的不是建筑上的修复,而是人们心中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及认可度。
“故居陈列的重头戏是‘李鸿章生平陈列’,对这位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举办专门展览,当时在全国尚属首例。在布展时,如何准确定位陈列的主题,也有意见分歧。后来在几番探讨后,统一了观点,应该客观真实反映他的一生,不偏不倚。”现任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吴胜说。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的定位是名人故居,也是博物馆。但在当时,故居已作他用多年,早已没有任何留存。而由于历史原因,李鸿章的资料及实物损毁严重。仅一张李鸿章的全家福,工作人员就花了大半年时间搜寻。
“在故居对外开放后,李氏家族也逐渐有了走动,他们中的很多人非常热心地捐献了文物。比如银盾、半部李氏宗谱,还有一位李家后代从美国重金拍下了李鸿章的对联,辗转托运来。”吴胜说。
此后,故居从单一的李鸿章生平展到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展、李鸿章墨宝展的面世,集研究、收藏、宣传于一体,实现了由点到面,由面到深度,由深度到立体化的跨度。
客观真实“说”出李鸿章的故事
在开馆初期,展览形式非常“静态”,也没有讲解人员。
“1999年,合肥旅游发展刚刚起步,我们也没有讲解意识。有一次,已经到了下班时间,有一个外地客人想听讲解,我那会儿刚工作热情高,就给他一对一讲解了一个小时,对方还要给我50元小费。”吴胜说,“这次经历中,我们发现游客对于讲解有需求,也就尝试推出收费讲解服务。”
打磨讲解稿,和筹备布展一样,是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最初的讲稿更像个说明词,没有沟通互动。但好在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和传统博物馆不一样,它是以人物生平为核心,有一个天然的叙事性结构。”吴胜说,李鸿章一生起起伏伏,争议不断,在用“说”的方式时,也并不去抬高他的历史地位,而是有一说一、客观真实。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李府不断通过查资料、做研究、倾听游客意见等方式,培养出一支业务过硬、“问不倒”的讲解员队伍。从而,让讲解内容化枯燥为趣味,引导、培养游客的关注度与好奇心。
系列动漫、连环画将与市民见面
2008年12月,故宫入驻淘宝,成为国内第一家开淘宝店的博物院。“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爆款商品随后火遍大江南北。
在开馆20年间,李鸿章故居陈列馆也曾尝试文创、动漫等形式,用更生动的方式来说好故事。2009年9月27日,李鸿章故居门口两只石狮子突然说话了——故居用三维动画重构技术,把影像模型投影到石狮子的面部,让“狮子大开口”成真。
2016年,陈列馆还推出过一套萌版淮军形象,身着黄衫的李鸿章,微笑地眯起了眼睛,除了上唇蓄须,还有一把山羊胡;文武官员则都是两撇八字胡,小兵嘴唇上下都是干干净净,看起来更有青春气息。文创产品作为延伸博物馆生命力的重要载体,让观众不仅从观赏陈列展览中得到知识传递和艺术熏陶,也能从一件件生动活泼、充满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中,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我们还在尝试用更多方式来叙述、传播李府故事。”吴胜透露,目前,李鸿章动漫已制作完成,系列连环画也将推出,此外,还将尝试用AR技术,让李鸿章可以“动起来”。
晨报星级记者 于巧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等单位发出倡议,广大党员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积极投身“...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