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庐州大地满眼皆绿、处处是景。看城区,沿古护城河而建的环城公园绿带宛若一条“翡翠项链”;风景秀丽的匡河公园、天鹅湖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金斗公园、塘西河公园、方兴湖公园等串珠成链,织就绿色生态景观带。看城外,全长106公里的绕城森林生态长廊、6个单体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构筑近郊围城森林圈;远郊屏障生态圈内有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环巢湖区域水土保持林,森林总规模达4.5万公顷以上。
从环城时代的全国园林城市,到环湖时代的国家森林城市,再到如今的公园城市时代,绿色已逐渐成为合肥的最美底色。多年来,合肥市坚持生态优先,深入推进林业增绿增效、城镇园林提质提品、城市道路增绿添彩、园林环境整治出新等行动,城乡绿化品质实现跨越提升。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建成区绿地率达40.3%、绿化覆盖率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
做足“绿文章”,铺实生态底色
眼下正是秋游好时节。无论是西郊的大蜀山森林公园,还是巢湖之畔的滨湖森林公园,赏花看景的游客摩肩接踵,人气爆棚。全国唯一一座城区内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六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合肥在逐绿之路上步履铿锵,斩获诸多桂冠。
当前,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合肥市大做“绿文章”,完善环城公园等核心城区景观圈,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在近郊围城森林圈方面,全长106公里的绕城森林生态长廊,全面贯通大蜀山森林公园、滨湖森林公园、城市饮用水源涵养林、大型林苗基地、退耕还林基地等城郊围城林,森林总规模达2万公顷以上。远郊屏障生态圈则以东部、西南部山区森林,南部大型林苗基地,以及江淮分水岭脊线区域、环巢湖区域水土保持林、速生丰产林等为基础,总长约260公里,森林总规模达4.5万公顷以上。
为加快生态廊道建设,合肥持续推进公路、铁路、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岸线绿化,累计新改扩建绿色长廊1万公里以上。据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正在推进乡村道路绿色长廊建设,计划3年新增乡村道路绿色长廊10000公里。此外,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肥市聚力发展民生林业。全市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近6.67万公顷、较10年前增长了8倍,绿化苗木年销售额已突破30亿元。以休闲、观光、健身、度假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据统计,2018年,全市森林旅游人数达364.2万人次,收入4.3亿元。
做好“水文章”,修复湿地生态
位于巢湖北岸的十八联圩湿地修复项目,自启动之初一直备受关注。目前,二期工程2标段2565亩、3标段5400亩正在招标,三期6493亩的近自然湿地正在深化方案。十八联圩湿地修复项目只是合肥做好“水文章”,推进美丽巢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多措并举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现正在开展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创建工作。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据了解,全市现有8公顷以上湿地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率10.33%。“我们编制完成了《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33条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10处湿地公园,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投资概算约95亿元。”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环湖十大湿地建设资金被纳入巢湖综合治理项目予以经费保障,同时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还被纳入林长制目标考核和城市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当前,合肥市以肥东十八联圩、巢湖半岛、肥西三河、巢湖湖滨、庐江马尾河湿地为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加快推进环湖湿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据了解,环湖湿地项目完成投资33.86亿元;完成巢湖一级保护区土地流转2.2万亩,收回鱼塘1万亩,恢复和修复湿地面积1.8万亩,种植乔木16.5万株、灌木284.4万株、芦苇105.7万平方米。(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李萌)国庆期间,合肥公交集团将新购置的76辆纯电动公交车分别投放到1路、16路、61路、152路运行,据...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