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合肥市着手整治环境卫生,并于1949年7月首批招收了20名清洁工,1951年成立清洁队,开启了合肥市环境卫生治理新篇章。70年来,合肥城市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今年更是对水洗作业的“单枪匹马”模式进行升级,试点推行“兵团作战”的立体化机械作业,这将让城市的“容颜”变得更美。
从“一把扫帚”到“立体化保洁”
1951年清洁队成立之初,合肥市清扫保洁面积仅有4000余平方米,由20名清洁工用扫帚来完成。1996年,全市清扫保洁面积达409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915倍。截至2018年,全市清扫保洁面积已达7310.09万平方米,其中机械化清扫面积5186.37万平方米。
合肥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一开始的“一把扫帚”扫遍大街小巷,到如今的环卫机械化作业,合肥的清扫保洁作业模式也由“两班制”清扫保洁、繁华路段“三班制”等,发展到如今的“立体化保洁”,城市环卫进入精细化作业时代。
据介绍,2019年上半年,合肥环卫对水洗作业的“单枪匹马”模式进行升级,试点推行“兵团作战”的立体化机械作业,推进“扫、冲、洗、洒,保”环卫深度保洁作业模式。“道路洗扫实行‘夜间立体化冲洗+精扫’\‘白天全时段保洁+降尘’。”同时,合肥环卫还开展道路分类别管理、保洁分时段进行、作业分步骤实施等措施,让城市环卫更加科学、精细。
环卫设施建设实现“三次飞跃”
立体化保洁和机械化作业,需要环卫设施的支撑。
据了解,1953年,全市环卫设备仅有25辆小板车和2辆机动车。1979年-1989年的十年间,环卫设施建设有了第一次飞跃,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000多万元,填补了垃圾转运站等大型环卫基础设施的空白,缩短了与全国省会城市的差距。
1980年,合肥市第一座室内机械化垃圾转运站建成。垃圾转运装车作业实现了室内机械化操作,提高了垃圾运输车辆的利用率,减轻环卫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随后,全市又增设垃圾转运站12座,全部废除原有的市内露天垃圾收集堆放点,结束生活垃圾中转露天堆放的历史,实现生活垃圾转运机械化。
1997年开始,合肥清扫保洁进入机械化模式,环卫设施建设实现第二次飞跃。木头人力车、小四轮、敞篷垃圾运输车等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密闭垃圾运输车、真空吸粪车、高压冲水车、机扫车、雾炮车等机械作业车辆每天在路上穿行。
2013年,全省最大的永青固体废弃物转运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天近千吨垃圾的压缩、转运、过滤全部在“地下”进行,多重“高科技”手段让垃圾转运全程无臭、无污染,环卫设施建设实现第三次飞跃。此后,合肥又相继建成瑶海区朱砖井生活垃圾转运站和包河区小仓房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日转运量均达1000吨。三座大站投入使用后,充分满足市区生活垃圾转运需要,原先的小型垃圾转运站逐步关闭,提高了生活垃圾中转能力,杜绝垃圾转运产生的二次污染,同时也优化了环卫资源配置。
走出垃圾治理“绿色循环路”
垃圾处理,也是环卫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合肥市生活垃圾处理严格按照环保标准,紧控源头,围绕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抓住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利用”的关键环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改革和科技不断创新,无害化填埋、焚烧发电、沼气发电、餐厨垃圾生化堆肥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方式“百花齐放”,建设有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资源化回收利用等一批项目,走出一条固体废弃物治理的“绿色循环路”。
统计显示,当前,合肥市城区日均生活垃圾进场量约为5400吨。2018年,全市处理生活垃圾175.73万吨,其中填埋处理58.01万吨,焚烧发电处理117.72万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胡少殊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项磊
新闻推荐
合肥全民健身掀热潮 合肥都市圈首届游泳邀请赛合肥市第三届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开赛
晨报讯近日,2019年合肥都市圈首届游泳邀请赛在华博游泳馆开赛,本次比赛由合肥市体育局主办,合肥市游泳运动协会承办,吸引...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