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彩玲在给孩子们上课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从1980年开始投身幼教工作的民办幼师纪彩玲,用40年的时间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在纪彩玲教过的孩子中,有不少是患有智力障碍等疾病的残疾儿童,她不仅免费教他们,还把他们培养成了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10年·赔钱办“幼儿园”
“a母出现不放过,没有a母找oe,iu出现标在后……”12月13日上午,在市区和谐佳苑小区一个7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10名小朋友正在跟着纪彩玲学习拼音,清脆的童音让简陋的教室变得温暖起来。
经过简单粉刷的墙壁上写着“幼儿园”字样,但从教室里的布置和设施看,这与正规的幼儿园有不少的差距,这里更像是托儿所。纪彩玲对记者的疑问并不介意,热心地介绍起教室里的孩子们。
正常幼儿园里孩子的年龄是3岁到6岁,但在纪彩玲的“幼儿园”里,最小的是4岁,最大的是14岁。“幼儿园”里只有一个老师,就是纪彩玲,她既是教学老师,又是生活老师,有时还要客串家长的角色,身兼数职。
这么简陋的学习环境,为什么家长还愿意让他们过来呢?纪彩玲说,她的孩子都很“特别”,有的是家境贫寒,有的是智力残疾,而她这里只收很少的学费甚至不收钱,所以孩子的家长才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她这里。
从2010年搬到和谐佳苑小区,纪彩玲已经在这里办了10年的“幼儿园”,每学期总共只能收到四五千块钱的“学费”,但一年的房屋租金就要上万块钱,同时还要缴纳水电费,购置教学设备,“幼儿园”不仅不赚钱还赔钱。
“我是企业退休人员,一个月有两千多块钱的退休金,够花的。”面对别人的质疑,纪彩玲每次都是这样回答。
40年·善待每个孩子
纪彩玲的回答并不是她办“幼儿园”最重要的原因,对幼教事业的热爱才是支撑她一路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班上有两个大龄女孩,一个13岁,一个14岁。13岁的女孩来“幼儿园”已经7年了,14岁的女孩在这里也有4年了,她们选择跟着纪彩玲的共同原因是患有智障。正常学校不能接收,特教学校距离遥远,“幼儿园”成了她们共同的“家”。
在纪彩玲的照顾和培养下,两个小女孩不仅能够识字读书,而且开始主动做家务。记者与14岁的女孩交流时,她正在读青春小说,纪彩玲说她认识的汉字有1000多个,读大部头书不在话下。13岁的女孩也从刚来时的木讷寡言变得乐观起来。
除了两个小女孩,在“幼儿园”免费上学的孩子还有几个,其中有一位特别安静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父母离婚,父亲不管他,他现在跟着干环卫工作的奶奶一起生活,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从乡镇赶来。纪彩玲很心疼也很关心小男孩。
纪彩玲的“幼儿园”也走出了很多优秀的孩子。有个小男孩在被多个幼儿园拒收后,来到纪彩玲这里,开始时大小便失禁,但在纪彩玲的教育下,小男孩逐渐好转起来,后来考上了合肥一所学校,成绩很优秀。
“还孩子一个灿烂的人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从1980年开始办幼儿园,无论是对正常的孩子,还是对“特别”的孩子,纪彩玲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在心。正是秉持这个教育理念,“幼儿园”里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善待。
一生·守护一句承诺
纪彩玲对幼教的“初心”在1974年就萌生了。那年,22岁的纪彩玲下放到亳县张店公社李吉楼大队牛庄,高中毕业的她在村里的小学教语文,一教就是五年,把青春留给了村里的孩子们。五年后回到城里,在企业工作一年后,1980年纪彩玲投身到幼教事业中去。
泥桌子、泥板凳、泥孩子……回忆在牛庄的教学经历,纪彩玲笑着说,她还动手垒过泥桌椅。自己开办幼儿园,纪彩玲遇到了家境贫寒的学生和“特别”的孩子,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孩子们不学习吧?纪彩玲决定对这样的孩子减免学费,至今坚持40年。
正因如此,干了一辈子民办教育的纪彩玲没有攒下什么钱,但她的家人却非常理解。纪彩玲的老伴是古井酒厂的电工,退休后经常帮助邻居免费检修电线。纪彩玲和老伴被邻居们称为“好邻居”。
今年6月,邻居腿受伤无人照料,纪彩玲送饭送菜直到下床走路;去医院看望亲戚,纪彩玲却把几百块钱送给了隔壁病床;儿子买的衣服不舍得穿,纪彩玲送给困难邻居……纪彩玲一家多次被市妇女联合会、街道办、社区评为“最美家庭”。
纪彩玲今年67岁了,家人劝她多照顾身体注意休息,她的回答是“我如果不干了,这些孩子去哪?他们情况都很‘特别’,其他学校会接纳吗?能照顾好吗?我放心不下”。纪彩玲说她会一直干下去,直到身体不允许。
“幼儿园”面积只有70多平方米,但这里却装得下孩子们的童真和梦想,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纪彩玲是快乐和幸福的。
(记者李鹏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地址 合肥市潜山路1469号 邮政编码: 230071 电 话
总值班18955179501(日夜)编辑部传真65179872(日夜)集团办公室65179014编委办公室65179030总编办公室65179130新媒体中心65179...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