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曲进校园成为全国中小学的常态时,许多学校都会选择一些革新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戏曲,要么自改自编,要么多维融合,很难见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乡土味”戏曲。尤其是一些地方剧,被许多人嫌弃太“土”。但就有这么一所学校,凭借着坚持与努力,把传统的“土”戏唱到了大舞台上,这就是合肥市新安江路小学,在传承传统戏曲中走上了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
专挑经典曲目,“黄梅”韵味足
“小女子本姓陶,天天打猪草。昨天起晚了,今天我要赶早。篮子拿手中,带关两扇门。不往别处走,单往猪草林。急忙走急忙行,来到猪草林……”清脆又不失童真的黄梅调从教室里传来,仔细一看,几个装扮朴实的孩子正在舞台上排练《打猪草》。精彩的表演、极富感染力的唱腔赢得了围观者的阵阵掌声。
“之前学这个曲子的时候,其实内心有点抵触,因为有些唱词真的是土得掉牙了。”“台下老是有人笑,自己也会忍不住笑场。”“为什么别的学校学的曲子都挺洋气的,而我们就学《夫妻观灯》《一月思念》这些比较‘土’的曲子?”一开始,孩子们的反应很真实,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孩子们的反应我们理解,但我们要告诉他们朴素与真挚并不是‘土’,有时候恰恰能展现戏曲的内核。为此,我们会在课上科普一些曲子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慢慢地,孩子们也就理解了、接受了。”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传统戏曲学习的不断深入,孩子们也从当初的“嫌弃”变成了喜欢,戏曲功底也日渐长进。
2018年5月,新安江路小学戏曲社团的孩子们带着《打猪草》登上了瑶海区第八届德育文化艺术节,在三十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特等奖。当初的“土”戏终于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孩子们也终于扬眉吐气了。同年7月份,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该校戏曲社团被评为合肥市优秀戏曲社团。
如今,孩子们之间传唱“土味”曲目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还登上了社区大舞台,完美唱腔和装扮让社区居民们纷纷叫好。
引进川剧,校园“变脸”帅呆了
2019年,新安江路小学引进了川剧,孩子们终于可以近距离接触“变脸”了。“我们聘请了省艺校的专业老师前来授课,目前学校有6个孩子跟随其学习变脸。”
这些学员都是自愿报名的,然后经过了专业老师的筛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走步和手部动作已经有模有样了,“抹脸”“吹脸”“扯脸”也能拿捏到几分了,相信凭借着兴趣和坚持,不久后,他们一定能够惊艳登台。
葛新磊 汪红霞/文 李福凯 熊伟/摄
新闻推荐
历经发展阵痛转型机遇助其再度腾飞 合肥市新安路小学实现由厂办学校到百姓身边好学校的华丽转身
合肥市新安江路小学的前身——钢北小学。(资料图)瑶海区曾经是合肥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及厂区。1958...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