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小记者们全程认真听讲解。
参与灭藻大战,守护湖泊水环境。
透过显微镜观看蓝藻构造。
“巢湖是我们的‘母亲湖’,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所有人的宝贵礼物,我们有义务守护她的美丽与清澈。”4月24日,20名江淮小记者一起走进了巢湖岸边的合肥市蓝藻科普馆,去认识蓝藻、直面蓝藻危机,探索体验蓝藻的治理之道。在“解剖”蓝藻的过程中,江淮小记者们不仅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增强了环保意识,更是自觉约定要用实际行动来守护“母亲湖”。
守护巢湖
一起破解“蓝藻”之谜
“小记者们、家长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塘西河藻水分离港蓝藻科普馆。”4月24日上午9:30,原本处于休馆状态的合肥市蓝藻科普馆却打开了大门,迎接了20个江淮小记者家庭的到来。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小记者们走进了一楼大厅,在这里了解了塘西河藻水分离港的基本信息和巢湖的蓝藻治理的大致情况。
“包河区环巢湖区域处于巢湖水域西部,水位相对较低,夏季受风向影响,当温度达到27度以上,湖面容易出现水华现象,随着温度升高,在6-9月水华容易大面积聚集形成蓝藻。”讲解员说,所以每一年塘西河藻水分离港都要在治理蓝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蓝藻预警、应急打捞、分离处理、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系统建设,遏制蓝藻大规模爆发。”
“蓝藻和海藻有什么区别?”“蓝藻危害是什么?”面对蓝藻这一刚刚接触到的词汇,许多小记者是一头雾水。科普馆的讲解员指着身后的楼梯笑着说,“蓝藻的身世秘密就藏在二楼,我们一起去揭秘吧!”
手脑并用
小记者体验多样“治藻”
走进二楼的主展馆,墙面和屋顶的水波造型灵动活泼、蓝色的水滴造型点缀其间,小记者们仿佛置身水底世界。陈列台上,蓝藻化石、蓝藻放大的模型、蓝藻的细胞结构等被一一呈现在眼前。
“大约35亿年前,蓝藻就先与人类出现在了地球上。”“蓝藻化石被称为‘生物时钟’,成为人们认识地球演化的宝贵资料。”“蓝藻具有浮力调节机制,可以通过气囊或上浮下沉、或昼出夜伏、或随水移动,以适应生存环境或较快形成增殖能力。”……随着讲解员由浅入深的解答,蓝藻的秘密被一步步“解剖”出来。
“一般认为蓝藻自然状态的生长繁殖周期为数小时至2-10天不等,发生蓝藻暴发时蓝藻倍增时间一般为2天,相当多时间为5-7天。在33℃时,藻类生长速率最快,倍加时间为15小时。”据了解,目前蓝藻综合治理主要分为控制外源、清除内源和生态修复三种方式。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蓝藻形成原因和治理方式,整个展馆的随处分布着各种互动显示仪器。在了解学习了蓝藻所有知识后,小记者们开始加入了“灭藻大作战”中,只见他们一会儿戴上“电子头盔”观看水底生物灭藻的过程;一会按住控制阀,防止污染物入湖;一会儿点击泡泡按钮,投入灭藻剂,“环保小卫士”们忙得不亦乐乎。在展馆一角,一些小记者正在通过模拟骑行领略巢湖风光,“就想多坚持一下,多骑一段时间。”小记者赵沈娟累得满头大汗,她说骑行坚持得越久,就能回答更多的蓝藻知识竞答题。
变废为宝
“小”蓝藻有大用途
蓝藻不仅污染环境,治理难度还很大,但是经过处理后,循环利用的蓝藻却是个“宝”。“蓝藻变成肥料还能想象,但谁能想到臭臭的蓝藻竟然能变成护肤的面膜?”看着陈列台上的蓝藻产品,小记者们张大着嘴巴不敢相信。家长们也不禁上前一探究竟,“这就是变废为宝吧!”
“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孩子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环保知识。”有家长表示,孩子们不仅能够通过图文的形式对蓝藻有直观的认识,更能通过声光电的互动、具体的模型对蓝藻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八百里巢湖是合肥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美丽的湖畔承载着许多小朋友们的快乐时光。说起在巢湖边度过的美好时光,小记者们纷纷感慨,“其实我们看得见的清澈湖水和闻到的清新空气其实来之不易,这背后有许多人的努力。”“今后我们也要更加注意保护水环境,绝不对我们的‘母亲湖’做出任何污染行为!”
晨报记者 汪红霞/文 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又到一年一度年度人物评选时。经专家、往届榜样人物及市民的推荐,由合肥市档案馆、合肥市科技局、合肥报业传媒集...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