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的驴筋。
工作人员在腌制驴肉。
驴巴。包装好的石塘驴巴。
春日的石塘镇,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新绿与春花争艳,蜂蝶与春风共舞,酝酿一冬的“浮槎云雾”也喜见丰收……但我们此次要寻的石塘宝贝,却在这时进入了淡季的“修整”期,无法窥见它变身美味的过程,但我们依然想要去探寻它成为宝贝的奥秘。
寻宝
千古传说成就一道美食
山清水秀的石塘是许多城市人向往的诗意栖居的好地方,来这里寻宝,心情自然也是惬意得不得了。走在乡村郁葱的道路上,寄希望看到一群悠闲避世低头吃草的毛驴,最终却只在宽阔的街道绿化带上看见了几只毛驴的铜像雕塑。
这个盛产驴肉的地方,竟然连一头驴的影子都没看到。心中的疑惑让我忐忑不已,这次寻宝不会寻了个寂寞吧!
“这里真的不养驴吗?”在石塘镇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的“训字”牌驴巴加工厂里,面对记者的第一个问题,负责驴巴质量管控的罗勇笑了笑,似乎并不诧异。“你不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人,我的回答是真的没有养驴!”仿佛读懂了记者内心的潜台词,罗勇笑着说,石塘有驴巴没有驴,从历史上就有考究。
“因为交通位置得天独厚,石塘镇一直是水陆重地。隋唐时期一些商人的驮驴因长期役用衰老,常在石塘宰杀,由此石塘就有了驴巴这道名菜。”罗勇说,所以历史上石塘驴巴的原材料大多就是从北而下的驮驴。
当然,石塘驴巴还有一个更为久远的传说: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垓下,洒泪别虞姬。虞姬等被汉兵追至今石塘镇附近,饥乏交加,求食于一黄姓蹄角行(从事牲畜买卖和肉食加工出售),店主怜之,以锅中卤煮之熟驴肉配料与之,虞姬等果腹以为美食,罢,又遁去。未几,为追兵所杀,虞姬之尸首随水淌于一石桥下被阻(“石塘”地名因此取谐音而得之),美人虽去,而黄记“驴巴”因为美人香名,口口相传,也就成为了石塘地方名产。
罗勇说,受驴巴这一美食文化的影响,石塘以前是有驴的,但多是家养的一两头,不足以成为驴巴的原材料。“驴巴的‘巴’字是肥东方言,意思是‘精巴巴’,指的就是瘦肉。我们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山东的阿胶厂,他们取皮、我们取肉,刚好各取所需。每年,我们都要从北边进60吨至100吨的驴肉。”
守宝口口相传卤煮传统味道
在保证原材料品质的同时,石塘驴巴人似乎更愿意花心思去追求那一道口口相传味道。走进1000多个平方的驴巴食品厂,“训字”驴巴创始人罗祥训正在前厅超市忙着把最新一批驴巴上架,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排的荣誉牌匾:“肥东十佳乡村旅游产品”“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老字号”……
六十多岁的老罗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显年轻,他现切了一盘自家产的驴肉,薄薄的红色驴肉被一片一片整齐地摆放在绿油油的生菜上面,如同在精雕细琢一幅画作,他手很轻很柔,仿佛在显示对美食最大的尊重。“质量上乘的驴巴不需要配任何调味料,薄薄的一片足以让你尝出‘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满足感。”当不太善言辞的老罗说起自家的驴巴时,总是能冒出一些金句。
“石塘驴巴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传说,也因为它的美味。”老罗的驴巴美味来自于爷爷辈的口口相传,“爷爷那时做的驴肉是散卖的,有时会临街支个摊子。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在生产队食堂当大师傅,也做过驴肉,很受欢迎。后来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驴巴馆,驴巴成为了店里的一道名菜。”虽然驴巴的制作手法代代相传,但上一辈的驴巴生意还只限于手工制作。
一开始,老罗并没有想要“子承父业”,但架不住喜爱罗家驴巴人的“催促”,老罗还是在中年时转行干起了驴巴生产,一边整理配方秘籍,一边准备扩大生产,生产车间从最初的8间瓦房渐渐扩大为16间专门的驴巴加工车间。为了让口口相传的传统味道适应现代标准化的生产,老罗开始不断更新设备工艺,2014年至2015年期间,共花了20万元在原有的食品厂里引进了全电设备。
在反复的外出考察学习与实验操作之下,终于让那一味传统味道在标准化的生产车间中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我们的驴巴用的是古方,但想要扩大驴巴的销售范围、想要石塘驴巴这个品牌走得更远,必须要让它适应现代标准化的生产。没有添加防腐剂的驴巴经过高温杀菌和密封处理后,保质期延长到了6个月。”
“驴肉是在这里腌制的,然后要经过晾干、煮制、杀菌等十多道工序。”在驴巴生产车间里,老罗一边走一边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每一个生产环节。“每次生产的时候,所有生产环节父亲都要亲自把关。”在儿子罗勇看来,自家驴巴的高品质得益于祖辈的秘方,更得益于父亲罗祥训一丝不苟的坚持。
传宝古今传承守望文化大餐
“你们来得不巧,上一批驴巴前两天才生产完成,要是早点来,还能看见它的整个生产过程。”每年4月开始,老罗家的驴巴生产都会迎来淡季,以前一个月会生产五六次,现在一个月只生产两三次。“目前驴巴还是以礼品销售为主,在礼品销售的淡季驴巴的销售也会相应地减少。”罗勇说,驴肉本身就比较稀少,它的生长成本比牛羊肉要高出很多,同时驴巴制作耗材比较大,所以驴肉的价格也会比牛羊肉高出不少。“以前我们的客户多是回头客,以合肥本地人居多。”
如何给没有尝过的人“安利”?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道地方特色美食,年轻人罗勇和罗伟更有想法。
作为老罗“指定”的接班人,几年前,罗勇和弟弟罗伟先后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回到了食品厂,一个负责质量管控、一个负责网络销售。虽然两人分工不同,但积极拥抱互联网的想法却不谋而合。注册网络店铺、利用微信微博做宣传、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带货……两个人忙得风生水起。
每年春节期间,是驴巴销售的旺季。“从目前线上线下的销售情况来看,驴巴的影响力在慢慢地扩大,现在我们有了江浙沪地区甚至是广东珠海的客户了。”
只要认定了一件事,就要铆足了劲把它干好。“相比较驴巴的千年传承,我们的这点坚持根本不值一提。”罗勇说,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石塘的驴巴是一个品牌,值得更多的人去认识它、喜欢上它。
在石塘镇,生产驴巴的不仅仅是老罗一人,还有许多其他人,虽然他们产出的驴巴带着自家的专属“记忆”,可能各有特色,但把驴巴这一品牌打响是他们的共识。
■记者手记 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最珍贵的“宝”
这里有合肥曾经的最高峰,桴搓山上的盘山公路直达山顶,让爱好探险的自驾人趋之若鹜;这里有现代智慧物流园,高规格高起点的设置将成为物流的另一个样板,曾经的商业集镇将再次因交通而辉煌;这里有智能化管理的蔬菜大棚,传统的田园生活迎来了科技的赋能加持……
来石塘的寻宝前,我们有过很多的规划,也想着有很多的选择。但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与当地人交流的时候,我们改变了想法,因为从他们说到“石塘驴巴”的神情中,我读到了那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所以,“驴巴”成为了我们的不二之选。
在这里,“驴巴”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还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
乡村振兴既需要现代智能的“硬实力”,也需要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我想,在石塘,“驴巴”所承载的文化就是当地人刻进骨子里的软实力吧。
晨报记者 汪红霞/文 卓旻/摄
新闻推荐
高校院所300项科技成果向全市开放 合肥市“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揭牌
本报讯目前,高校院所300项最新的应用型科技成果已录入科技成果资源库,并通过合肥市科技局网站向全市开放。5月8日,安徽...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