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一过,安徽省麦区就陆续进入小麦播种季节。而关于小麦“大播量”的老问题,再次引起专家的高度关注。
小麦播量依然高
“经过连续多年的小麦高产攻关,安徽省小麦种植的几项关键技术基本上都得到较好落实了,但小麦亩播量过大的问题,却始终不见明显改善。 ”省农技推广总站汪新国站长不无忧虑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安徽省农户小麦播种量仍然偏高。濉溪县四铺乡八里村排马庄的李德敏每年都种十多亩小麦,“我一般亩播种15公斤。 ”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明白亩播量有点偏高,但担心万一小麦墒情不好,因基本苗偏少而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卓刘村卓学军对记者说:“我们村近80户农户普遍存在播量过大的现象,平均亩播量在20公斤以上,播量最大的农户,亩播量将近50公斤,只有极少数农户每亩播种15公斤以下。 ”
据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室主任曹承富介绍,目前安徽省皖北麦区很多农户亩播量30公斤,江淮麦区农户亩播量超过40公斤,超过合理播种量的农户比比皆是。
播量大产量低
小麦是具有较强分蘖优势的作物,在田间满足温、光、水、肥条件下,能发生大量分蘖。据安徽农业大学胡承霖教授介绍,对于安徽省淮北、沿淮旱茬麦和沿淮、江淮稻茬麦来说,每亩地用种20—22斤,就可保证15—16万左右的基本苗。这样在田管到位的前提下,就能形成壮苗越冬,保证亩产实现600公斤(淮北)和500公斤(江淮)左右。
省农科院作物所在蒙城县麦豆原种场,以亩播量14—15斤、20—22斤、27—31斤和35—40斤为标准,进行对比试验,亩基本苗分别达到10万、16万、22万和28万。在这四种播种密度中,以亩播量20—22斤的平均产量最高,亩产可以达到562.72公斤,而亩播量35—40斤的田块,亩产量最低。
究其原因,如果亩播量加大到15—20公斤以上,必然发生分蘖缺位,形不成壮苗越冬。冬前群体增大,就会抑制小麦前期大分蘖优势,且浪费冬前温光水肥资源,最终产量不会理想。
播量多少有讲究
曹承富告诉记者,在沿淮淮北旱茬小麦区,农户应足墒适期适量播种,10月中旬播种,亩播种量9—10公斤;10月下旬播种,亩播种量11—12公斤。农户采用机械条播,行距20—23厘米,播深4—5厘米,播后需镇压。
对于江淮、沿淮稻茬麦区的农户来说,在适播期内,半冬性品种每亩播种量8—10公斤,春性品种每亩播种量10—12.5公斤。播期推迟,播种量适当增加,每推迟三天,亩播种量增加0.5公斤;播期提前,播种量减少,每提前三天,播种量减少1斤。如果采用人工撒播方式,每亩播种量可以放宽到15—17公斤。
对于播种量偏大的农户,如果出现旺长,就要采取镇压和化控等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对于旺长田块,农户可以适当深锄,并在返青后拔节前,用壮丰安30—40毫升,兑水25—30公斤,叶面喷施,防治后期倒伏。
胡承霖教授特别提醒,降低播量的前提是足墒下种,一播全苗(种子发芽率85%以上,成苗率80%)。但如果土壤墒情不足,整地质量差,就要另当别论了。 本报记者 喻寒松
新闻推荐
新麦收获在即 麦价何去何从业内人士估计,收购初期将围绕国家托市价波动
业内人士估计,收购初期将围绕国家托市价波动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