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周就农村如何孝敬老人的话题刊发了《农村如何孝老 请您谈谈看法》一文。报道见报后引起农村地区读者广泛响应。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读者心中的孝顺标准,本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宿州、濉溪两地部分农村中、老年人,发现多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老人对“孝顺”也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
务农老汉:
儿女帮干农活最让我满意
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二铺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敬老村”,当地以“孝老、敬老、爱老”为主题的老人节已经举办了25年之久。8月23日,记者走进村里采访。
“以后我想听梆子戏可方便多了。 ”当日下午,在二铺村,63岁的村民薛凤义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刚送他一台可以随时听戏的小收音机。 “女儿非常有孝心,能照顾到我的业余爱好。 ”
说到儿女对自己的孝,薛凤义的妻子蔡宝英接过话茬:“几个儿女对我们真没话讲! ”她解释说,最近玉米在打农药,女儿已经回来帮过很多回了,两个儿子虽然平日在外打工,但只要回来,就肯定帮着干重活。
薛凤义告诉记者,他们夫妻虽已年老,但是仍旧种着几亩地:“很多重活累活我们干不了,子女能帮我们分担点农活,最让我们老人满意。 ”
退休医生:
子女支持我发挥余热就很好
说到二铺村的老人节和节日的负责人,就不得不说今年70岁的吕本忠。吕是一位退休医生,之前在乡卫生院工作了一辈子,曾是名内科医生。
谈到老人节和老年协会,吕本忠如数家珍:“这个老人节原本只是文艺节目表演,后来我又加入了妇女维权、医疗咨询等活动,很受欢迎,我也算发挥余热了。 ”
这么多年从事老年人事业,吕本忠也从自己的角度谈了对孝的理解:“我们村里像我这样的退休老人还有很多,大家都在这个协会里义务帮忙。我们有退休金,物质上不要求子女什么,只要子女支持我们在这发挥余热就是最大的孝道了。 ”
瘫痪公婆:
有病要靠儿媳照料
记者第二天上午赶到了濉溪县四铺乡,采访一位多年照顾瘫痪公婆的好媳妇王颖。
2008年时,王颖的公公因病瘫痪,不久后,婆婆也因脑溢血半身不遂。记者赶到她家时,王颖的婆婆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不断念叨着媳妇的好:“她比别人家的亲女儿还孝顺。 ”
王颖的婆婆告诉记者,她没有女儿,但是媳妇让她知道了有女儿的感觉。 “没有我媳妇,我们老俩口活不到这么好。 ”采访前后,王颖的婆婆始终没有停止夸赞儿媳妇,“她不嫌脏不嫌烦,帮我们擦身子,照顾我们吃穿,给我们熬药,我这个儿媳妇是全村最孝顺的。 ”
五保老人:
最喜欢晚辈去看望
五保老人大多无儿无女,但是对于孝老却同样有自己的见解。 8月24日,记者来到了濉溪县四铺乡敬老院走访了他们。
“我们虽然没有亲生子女,但是我们有侄子侄女呀,晚辈对我们长辈的孝顺可不比人家亲生子女差。 ”五保老人马海蛟今年 72岁,几个侄子经常轮流来养老院看望他,“小辈每次来看我时,我都非常高兴。 ”
记者采访时发现,因为该敬老院远离乡街道,很多老人都很愿意到街上转转,“看看热闹”,但来回不便。 74岁的陈谊民老人告诉记者,他的侄子经常过来骑车带他去赶集,“我们老人就喜欢看热闹,到集市上看看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侄子孝顺。 ”
敬老院院长李德明对记者表示,五保老人晚年大多缺乏人际交流和照顾,虽然生活在敬老院里,但“都愿意去人多的地方转转。 ”
乡村干部:
子女用功读书就是孝顺
农村基层干部长期处理农村事务,对于孝老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为此,记者就此问题也采访了几位乡村干部。
二铺村村主任陈树东年纪正值中年,他告诉记者,子女在上学的父母大多有这样的心声:“孩子搞好学习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敬。 ”他告诉记者,很多农村地区有他这样想法的中年父母大有人在,都很重视子女学习,“孩子学习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 ”
本报记者 陆杨 文/图
四铺乡敬老院里的落寞老人。
新闻推荐
新麦收获在即 麦价何去何从业内人士估计,收购初期将围绕国家托市价波动
业内人士估计,收购初期将围绕国家托市价波动
濉溪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濉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