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近年来,全省各地紧密结合实际,着力完善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不断锤炼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创造了很多好经验。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员干部的作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反映各地富有成效的新探索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 本报记者 汪国梁 丁贤飞小小“说事室” 民意集中地
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全国有名的软籽石榴基地。盛夏季节,记者来到榴园村采访,在村部说事室内,正遇到村民刘正德与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宋浩商量经营土菜馆的事。
在烈山区每个行政村村部,都有个说事室。群众遇到难事,都可以在此表达。榴园村有多年种植石榴的历史,种植面积达数万亩。单一依靠种植业增收空间有限,为拓宽致富路子,村“两委”决定围绕石榴做文章,发展乡村旅游,说事室就成了收集村民关于旅游经济意见、建议的阵地。
环境整治是发展旅游的第一步,整治方案如何制定? “房前屋后的道路沟渠要整修,跟俺们生活关系大着呢。凡事只有多听听老百姓意见,做起来才能顺利。 ”刘正德对记者说。
村里根据大多数人意见,决定整治以改建为主,不搞大拆大建,以较小成本换得环境的最大改观。充分听取民意后,环境整治在一年间便告完成。如今,村内所有民居白墙面粉刷一新,原有道路铺上了水泥,庄前小桥流水,屋后石榴花红,曾经“灰头土脸”的榴园村,变得光鲜亮丽。
群众说了事,干部不当回事咋办? “区里在考核村干部时,会组织群众进行测评投票,测评结果与干部工资待遇挂钩。 ”宋浩告诉记者,群众有了“督事”的手段,就能保证意见会被认真对待。
“希望干部们继续听取老百姓意见,在发展旅游经济上多出新招,让大伙儿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刘正德说。
算算“明白账”心底更敞亮
淮北市烈山区赵集村,原由两个落后村合并而成,这几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3000多元增长到8000多元。 “俺们村有这么大变化,与干部们带领大伙儿搞土地流转分不开。而土地能顺利流转,归功于村干部与我们算明白账。 ”站在村头蔬菜大棚前,村民李从良告诉记者。
土地流转易引发矛盾。赵集村搞土地流转之初,不少群众就心存顾虑。 “这地交出去划算吗? ”“流转的收益真能到老百姓手中吗?”这是村民们的担心。
针对这一情况,赵集村“两委”成员分头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亩地种麦种豆,不遇天灾一年不过收入800元。按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旱涝保收,闲置的劳动力还能打工挣钱。”魏永明老人听了村干部算的账,将家里10多亩地流转了一半出去。李从良更将11亩半土地流转了10亩,只留下1亩半种口粮。 “只要把账算明白了,让大伙儿心里有底,没有人会不支持。 ”李从良说。
为彻底打消群众疑虑,赵集村还将土地流转的田亩数、收益等详细信息全部公开。目前,该村已流转土地2000亩,引入农业公司集中种植中草药和蔬菜、水果等作物。 “我儿媳就在公司管理蔬菜大棚,每年还能收入1万多元。 ”魏永明告诉记者。
算细账、算明白账,关键是要站在群众的角度,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濉溪县濉溪镇蒙村正在筹划1100亩土地的流转事宜,不少群众觉得,流转价格年年一样不合理。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干部群众一起算细账,最后商定每亩地流转价格随着小麦收购价浮动。“哪怕是再小的事,俺们也都希望弄得清清楚楚,这样放心。 ”村民张守金说。
帮扶示范户 致富有榜样
濉溪县百善镇黄新庄村村民赵敬亮承包了村集体10亩鱼塘。今年春节前,正是集中捕捞的时候,面对活蹦乱跳的鱼儿,赵敬亮有点发愁,怕销路不畅,活鱼不好保存。这当口,村干部帮忙联系了采购活鱼的大户上门收购,赵敬亮一次就卖了2000多斤。“我们养殖户就希望干部多串串门,了解我们的需要,帮助解决现实困难。 ”赵敬亮告诉记者。
针对群众自己选择的致富道路,善加引导、重点帮扶,是黄新庄村发展经济的有效办法。黄新庄村地处矿区附近,大大小小的池塘多,除了养牛、养羊外,村里有不少人从事水产养殖。在资金、技术和销售等方面帮助养殖户解决难题,成了村干部的重要工作。
养牛大户史继红,去年想扩大养殖规模,可是手头资金紧张。村党支部书记谢现强和一位村民组长为史继红作保,办下15万元小额贷款,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群众对自主选择的致富道路,往往更有积极性。村干部要做的是尽可能提供帮助,营造良好创业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替群众选择发展道路。 ”谢现强告诉记者。
村里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养殖户重点扶持,就能起到示范作用。史继红家的肉牛出栏后,不仅还上贷款,还挣了一大笔。周边几十户人家在史继红的带动下,也都主动加入了养牛行列。“这比我们说破嘴皮劝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效果好多了。 ”谢现强说。
新闻推荐
■ 夏雨荷/口述 朱玲/执笔我叫夏雨荷,家住濉溪县濉溪镇八里村,是一名留守儿童。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把我留在家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一直以为爸爸妈妈不爱我,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