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小的笤帚,是咱家致富的宝贝,还漂洋过海销到了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 ”指着一把把手工制作、五颜六色的工艺笤帚,濉溪县南坪镇南坪村村民王艳高兴地说。
33岁的王艳快言快语,显得干练利索。 2004年,她从重庆远嫁到濉溪县农村,那时婆家人多地少,家境清贫,种田显然难以致富。结婚那一年的春节刚过,王艳夫妻俩就到上海打工,一年虽收入5万元,但去掉房租、水电等生活开支费用,只结余2万余元。打了5年的工,家中老人孩子没人照看,田地也顾不上耕种,夫妻俩寻思着要回家乡干一番事业。
去年3月,王艳报名参加了南坪镇妇联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受到很大触动。在上海打工期间,王艳夫妻俩曾结识一位经营工艺笤帚的经纪人,得知工艺笤帚在海外十分畅销,利润可观。能不能办上一家这样的工艺笤帚加工厂?王艳在网上搜索到几家工艺笤帚加工厂的联系方式,她选定其中一家企业应聘当工人,苦干3个月,学会了各种款式工艺笤帚的扎制技术。
“江浙一带的工艺笤帚加工厂,原材料从内蒙古购进,工人工资高,濉溪县劳动力成本低,距离原材料产地也更近,只要找到销路,肯定能够创业成功。 ”分析市场行情后,王艳辞掉工作回家乡与丈夫一起建起了工艺笤帚编制厂。从内蒙古采购笤帚专用的高粱糜子,到浙江选购扎制笤帚的彩线、竹竿等材料,去年4月,工艺笤帚编制厂迎来了第一批20名女工。王艳手把手教农村妇女姐妹学技术,每道工序都要实验几遍,直到工人们能独立操作。
第一批产品出来,王艳还没尝到收获的喜悦,就被上门检验的经销商当头浇了一盆凉水:第一批8000把笤帚全都不合格。产品不合格,经销商不收,5万多元的原材料只能报废。擦干眼泪,失败了再来,王艳从经销商手中要来工艺笤帚的样品作参照,先亲手操作,再从选料、去籽、漂洗压软、上色、到扎结、编花型,加强对工人的指导,严格操作程序,逐一检查验收。1个月后,经销商再次上门验收,大感吃惊,没想到这个皖北农村的小厂竟能扎出如此精美的笤帚,当场签下10万把笤帚的订单。
赚到了第一桶金,王艳又想把原材料的产地从内蒙古 “搬”到家乡。她在自家田地里种植散穗的高粱糜子,再利用河滩沟堤试种,收获后与从内蒙古买来的原材料一样使用,成本大大降低,产品质量没有受到影响,她的心里乐开了花。今年午收刚过,王艳与当地农民签订订单协议,提供种子让农民种植糜子,成熟后按协议回购,加工工艺笤帚的原材料有了保障。
“扎一把笤帚,女工可获加工费2.5元,一天能收入1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农民种的糜子由王艳收购,籽粒和秸秆还可以出售,超过了种玉米的收入。”王艳致富的同时,村民们的收入也跟着涨了起来。
邹杰
新闻推荐
安徽省多地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都说是好事 推广有困难编者按: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开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各地开
濉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濉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