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贤飞本报通讯员 闫文化
“村干部走出办公室办公,俺们举双手赞成! ”日前,记者来到濉溪县濉溪镇蒙村采访时,喜爱书法的村民张其昌正在村部二楼的文体活动室内练字。他练字用的大桌子正是村党总支书记张金华以前的办公桌。不仅是村党总支书记,其他村干部也在2014年春节前纷纷 “走出”办公室,搬到了为民服务大厅办公。如今,村村委会的办公室已挂上了“娱乐室”的牌子。
“以前村干部每人都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这不仅占据大量的村级活动场所,群众办事也需要辗转多个办公室,并且还让老百姓感到村干部们都高高在上。 ”濉溪县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这种“机关式”办公形式,无形中在村级组织、村干部与群众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老板桌”成了“隔心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该县把基层干部单独办公改为集中办公,把办公场所用于群众需要。
在蒙村为民服务大厅,记者见到了村委会主任张其玲。他告诉记者:“与以前自己的独立办公室相比,刚搬到大厅时确实不太适应。后来发现这样的办公方式确实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问题解决起来既快又好,群众对我们也更加信任了。 ”
“现在感觉村干部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濉溪县铁佛镇油榨村村民杨德军说,自从村干部们搬出办公室,进入村里一站式为民服务中心,“以前那种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没有了。 ”
濉溪县铁佛镇油榨村党总支副书记周汝昕说,如今的办公方式,让乡亲们办事更加便利,村干部工作作风也有了改进。“以前是干部一张嘴,群众跑断腿。现在是群众一张嘴,干部去跑腿。乡亲们喜欢的,自然是现在的办公方式。 ”
濉溪县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说,村干部集中办公,不仅解决了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的问题,也提高了办事效率,使基层干部为民办事更加公开、透明、公正;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干群的交流沟通,不仅提高了基层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增加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达到了“让出办公室,赢得万民心”的效果。
新闻推荐
6月4日,淮北市濉溪县瑶池家庭农场的工人正在采摘桃子。当地农民抓住国家农业开发、塌陷区治理有利时机,在采煤塌陷区建立家庭农场,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家庭农场集生产、休闲和观光于一体,取得良好的经...
濉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濉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