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古琴艺术是世界第二批非遗代表。古人以琴娱己、修身、养性,称其音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新年伊始,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成立,来自大江南北的百余名琴人聚集旗下,共谋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本报记者 夏胜为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托物言志,唐代诗人刘长卿写下这首五言诗《弹琴》,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赞美之余,诗人又感慨,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却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抚琴赏析呢?
千年以后,诗人笔下的“今人”已成古人。放眼当下,今人“多不弹”,略有音乐常识的人有时也会“琴筝不分”,古琴生存发展状况堪忧。
“琴必依士”静神虑
古琴又称瑶琴、素琴、七弦琴,位列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春秋时期就已盛行。 1920年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称古琴。
“士必操琴、琴必依士。 ”在我国古代,古琴是文人士夫阶层的必修功课。唐薛易简著 《琴诀》中,言古琴之用:“可以观风教,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 ”在历史长河中,有关琴学史料和故事浩若烟海:《诗经·关雎》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诸葛亮操琴退司马大军,说的都是古琴。
与人字形弦马支起21根弦的古筝不同,古琴琴面系有7根弦,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 “古琴声最大的特点是静,让听者感受到那一份独特的深沉悠远。 ”专业习练十余载,谈起钟爱的古琴,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张艳道出感悟。
古琴有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 “泛音像天,散音同地,按音如人,合为天地人三籁。”在张艳看来,泛音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按音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如人语可以对话,如心绪缥缈多变。在三音交错、悠悠不已中,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哲学之理,尽蕴其中。
由于中国文人与古琴的密切关系,使得流传至今的古琴以及琴曲、琴谱,沉淀了古代文人的终极追求。古琴既蕴含儒家“礼乐”派温柔敦厚的音乐思想,又折射出道家“天乐”派音乐思想——顺应自然、大音希声。
名曲重生绕梁音
山川文脉并秀的江淮大地,有不少名家琴事。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奏《广陵散》是古琴与中国文人气节共鸣的标志之一,朱元璋之子朱权所编《神奇秘谱》至今仍为众琴家竞相研究。
嵇康是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弹得一手好琴,尤擅《广陵散》。 《广陵散》是当时第一名曲,描述一个造剑的工匠无辜被韩王杀害,他的儿子刻苦学琴十年,利用演奏机会复仇的故事。嵇康在司马昭当政后不愿为伍,终被下令处死。临刑前,他要来一张琴,面对送行的人们弹奏了他最钟情的《广陵散》,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 ”名曲成了绝响。所幸,《广陵散》曲谱在朱元璋之子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中得以传承。朱权祖籍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善古琴,其所编《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汉族琴曲专集,收录64首琴曲名作。上世纪中叶影印出版后,备受业内推崇,一些久已绝响的名曲陆续从中发掘出来,不少动听的旋律重现,《广陵散》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也都能从书中找到。
时代发展,古琴音乐在多元文化冲击中自盛而衰。然而,到了当代,仍然有一群琴人在传承坚守。省歌舞剧院古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刘赤诚,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他自5岁习琴已有70余载,融古开今,创造了回锋、滚轮、闪滑等新的演奏技法,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多年来,他致力于发掘古琴音乐遗产,精选名曲整理打谱。“只要坐在古琴前,我的心就变得很沉静,我的心里只有琴音。 ”老琴家如是说。
张艳是安徽青年古琴演奏家,在前不久举办的古琴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大会上当选为会长。她自大学结缘古琴后,一发不可收,拜名师,专攻古琴,至今习练十余载。演奏、教学之外,为传承古琴艺术,她倾力于改编、打谱、创作。在第一次会员大会上,一袭素衣的她压轴演奏的一曲《潇湘水云》,时而委婉细腻,时而慷慨激昂,听者如痴如醉。 “偶闻古琴之声,即心驰神往”“古琴之声恬淡平和,那种心境能让人消除压力与浮躁”“但愿世人知礼乐,莫使琴上弦生尘”……大家道出心声。
传扬广奏素琴声
“尽管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献丰富,但古琴音乐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压力! ”中央音乐学院章华英博士后一篇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古琴生存与发展状况堪忧。
当然,古琴未能发扬光大也有自身原因,“难学、易忘、不中听”。由于琴谱是一种演奏手法谱,在外界看来如同“天书”,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口传心授,指法繁复精细,不易掌握,容易忘记。同时,古琴音量微弱,无论是精微感人的“韵”的刻画,还是微妙的“弦外之音”,都要求极其安静,要求听众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凡此种种,导致古琴在现代的相对衰落。
如何保护、传承古琴音乐?章华英建议,保存与整理古琴名家的影像资料,保护传世历代古琴,重建现代琴学。
在张艳看来,音乐教育是传承的重要手段,需先承后传。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者需要修炼专业理论知识、正确的演奏方法,提高专业能力及传统文化综合素质,做到既有专业打谱能力,又有创新古琴新作的能力。传承者练好“内功”后,再通过“传”推动古琴艺术的发展,面向学员能“既弹琴、又谈琴”,重视对古琴演奏技巧、意境、韵味的传扬。此外,传承者还可尝试将“天书”般难懂的古琴曲谱“翻译”成现代简谱,方便学习。
“古琴传承既需专业力量,也需向大众推广,我们今年计划到更多高校义务讲学。”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传安表示,习练古琴可以修身养性、释放压力,这对快节奏的现代人而言,是一项极好的休闲方式。同时,有关方面还可将古琴艺术列入学校教学内容,尤其是高校可开设古琴课程,让年轻一代参与到保护人类遗产的行列中。
“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和追求,促进民乐传承时不我待。 ”著名柳琴演奏家、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家宝表示,包括古琴在内,安徽省民乐人才基数不大、民乐团体“造血”能力有限、民乐的社会认同感不强。传承好民乐,需要民乐人自我加压,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更需要社会多方参与,这样,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方会后继有人。◆ 青年古琴演奏家张艳(中)在教授学员弹奏古琴。本报记者 夏胜为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丁贤飞 通讯员 王松林)记者日前从淮北市交通运输局获悉,今年该市新增库外农村公路危桥改造20座,定于6月份开工建设。2011年以来,淮北市共改造72座危桥,投资1095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建设...
濉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濉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