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 杜立芳
上世纪90年代初,姐姐和姐夫的工资每月加起来不足千元,后来有了孩子,日子过得更紧巴。俗话说,穷则思变。经过一番考察后,姐姐决定开个裁缝铺。这件事母亲挺支持,在农转非从农村搬到矿上以前,母亲是老家那儿名气很大的裁缝。姐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回到家里给母亲打下手,几年下来,量体、剪裁、锁边、缝纫、熨烫等成衣程序她一点都不陌生。自从在矿上生活后,母亲早就不做裁缝这个活了,这回,她把自己精心保养的缝纫机、锁边机都送给了姐姐。
姐姐是大集体工,在社区做保洁,那时上班考勤也不严格,姐姐就雇了个人替她干活。她家住一楼,隔一条马路对面就是菜市场,周边有几个社区,人流量很大。姐姐的裁缝铺开起来后,很快就因做工好,收费低、交衣服速度快赚来许多回头客。世上的事很难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开裁缝铺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尽快把衣服做好,姐姐每天起早贪黑,顾不上做家务,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过问。多亏姐夫上大班,工作时间安排灵活,除了承包家务活外,也能帮姐姐干些锁边、熨烫之类的活,两个人成天忙得跟陀螺似的。
就这么干了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姐姐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直接买成衣,不仅省事快捷而且成衣样式也好,她就动了转行的念头。凑巧有一天姐姐偶然碰到一位女同学,俩人聊天时同学告诉她自己在卖散酒,散酒价格便宜,质量也不错,销量挺大的。姐姐听后动了心思,回来与姐夫一合计,就做了开卖散酒小店的决定。她买来盛放不同酒的酒缸,又从批发市场进了5斤、10斤的塑料壶,同学帮她联系了送酒的厂家,她的小酒店就算开起来了。每天静等酒客上门,不需要起早贪黑做衣服,有充裕的时间做家务、照顾孩子,而且收入也不错,姐姐觉得挺满意。
后来,街面上开散酒的店多了起来,姐姐的收入也越来越少。这时候,正赶上企业减员提效,姐夫下岗了。家庭收入减少,孩子上学,各种生活开销捉襟见肘,一个经常来买酒的养蜂老头的话又让姐姐动起了养蜜蜂的念头。老头说,蜜蜂是个神虫,周身是宝,蜂针、蜂胶能治病,蜂蜜养生,存放多久都不会变质,而且不愁销路。养蜂重要的是养蜂人不仅要能吃苦,还得懂养蜂技术。姐姐心想,吃苦咱不成问题,你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头都能养好蜂,我孬好还识俩字,养蜜蜂那还不是七仙女跳皮筋——闲(仙)扯的事!姐姐去书店买回来一摞养蜂专业的书,又和姐夫一起去老头的蜂场取经,并买了一箱蜂做种。蜜蜂的防病、繁殖、分箱、割蜜等知识用心就能学好,姐姐觉得最辛苦的地方莫过于花期转场。每次转场都是晚上把几十箱蜜蜂装上借来的三轮货车,连夜拉到事先看好的地方,往往一忙就是一夜。除了上班,姐姐和姐夫轮流去蜂场干活,南到濉溪县,北到萧县,许多山脚村野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姐姐卖蜜蜂不掺假,价廉物美,很受欢迎,辛苦付出换来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姐姐的两个孩子考上高中后,为了照顾好孩子,她毅然放弃了养蜂,在市里租了一间平房。孩子上学的时候,她就出去打工,先后去过好几家超市,还有一些饭店。姐姐是个有心人,在打工期间学会了一套做面点的手艺。两个孩子考上大学后,家里的开支骤然增大,她又利用所学的手艺,在家里开个早点铺。每天凌晨两点半起床,一直忙到上午十点多。下午休息,傍晚准备第二天需要的材料,十二点以前别想睡觉。虽然很辛苦,每月也有上万元的收入。
二十多年的时光转瞬而过,那些让生活过得更好的信念与努力,把姐姐塑造成了一个坚强的女汉子。如今煤炭行业不景气,前不久她又让姐夫从矿上办理了内退手续,跟她一起做生意。姐姐常说,人只要肯动脑筋,不懒,现在的社会干什么都饿不着。
新闻推荐
——张崇岫印象
濉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濉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