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贤飞本报通讯员 徐峰
今年午收期间,濉溪县一家秸秆回收有限公司在留桥镇留古村租了40亩地,专门用来收储秸秆。据该收储点负责人梁晓东介绍,回收的秸秆经粉碎、脱硫脱硝处理后,可制成颗粒碳棒或秸秆燃料,不仅能代替煤炭,而且燃烧后对大气没有污染,“农民每送来一捆秸秆,能挣一块钱。多送多得,上不封顶。 ”此举激发了农民把秸秆送到收储点的积极性,留古村年过七旬的张明彦老人,坚持用电动三轮车运送秸秆,一天跑10多趟,收入一两百元。
“秸秆回收既能让村民挣到钱,又解决了禁烧难题,村里非常支持,专门买来打捆机无偿为村民服务。 ”留古村党总支书记赵从成介绍说,该村种植的4520亩小麦,过去抢农时、图省事,再加上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往往将秸秆一烧了之。 “今年村里有了秸秆收储点,禁烧压力小多了。 ”
据悉,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加入秸秆禁烧之列,刘桥镇孟口、陈集、王堰、火神等村的党员、干部在午收期间,挨家挨户向村民分析秸秆回收的经济账以及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大多数村都购买了打捆机,免费帮村民的秸秆打捆,鼓励大家把秸秆送到收储点去。该镇党委书记张敬民说,今年他们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探索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新路径,分别与两家公司合作建立大型秸秆收储点,“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将秸秆转换成新能源,同时也减少了大气污染。 ”
记者获悉,刘桥镇各村纷纷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其中,周大庄、后吕楼、刘桥、火神庙等多个村的养牛专业户,大量收购、储存秸秆当作饲料;彭楼、任圩等村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增加土壤的有机肥;王堰村将散落在沟边、路边的秸秆收集起来,制成高温堆肥……
“只有市场化运作,给秸秆找到出路,才能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让农民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效实现禁烧。 ”张敬民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丁贤飞 通讯员 黄顺)记者从淮北市政府获悉,该市进一步加快城乡环卫工作模式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今年底将在所有3个区实行“村(居)收集、镇(办)转运、市(县)处理”的城...
濉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濉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