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玉宝本报通讯员 徐瑞成
12月6日,记者到淮南市毛集实验区采访,听到了在当地已消逝许久的鼓书声。
“已经30多年没有听到精彩的大鼓书了,现在听起来真过瘾! ”毛集镇中心社区七旬老人李树友发出由衷的感慨。当天,在毛集镇中心社区一广场,鼓声响亮,人头密集,一部讲述北宋年间领兵大元帅鲁凤阳精忠报国的长篇大鼓书正在上演。异彩纷呈的引子、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悬念迭起的情节,让听众如醉如痴、迷恋忘返。 “我在这里说书已经好几天了,每天都有百十来个听众。 ”从艺鼓书生涯达40多年的说书人岳仁宣,是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焦岗村农民。他热衷于淮河大鼓的研究与传承,吸引了当地17位民间艺人共同挖掘这一民间艺术。
淮河大鼓,是沿淮老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广受喜爱的说唱艺术。表演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伴有动作表情,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小说。毛集实验区历来是淮河岸边的文化“沃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该区坚持“文化惠民”的做法,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全面渗透文化元素,让濒临失传的大鼓书重新回到百姓身边,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燃起“一把火”,留住很有味道的“乡愁”。
如今农闲时节,喝壶曹集茶、听段大鼓书,已经成为毛集实验区农民的生活最爱。像《穆桂英挂帅》《薛仁贵征西》《呼延庆打擂》等经典鼓书,经常在大街小巷或是村前屋后响起,颇受农民朋友的青睐。今年64岁的曹学武,是该区夏集镇刘圩村村民。他从小酷爱鼓书说唱,对淮河大鼓也有研究。今年9月16日在濉溪县举办的全省第二届安徽鼓书比赛中,他演出的节目为毛集人捧回了难得的曲艺大奖。
缘何大鼓书在淮河岸边如此广受欢迎?记者带着这个疑问采访了毛集实验区文广新局社会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人陈士根。陈士根的一段“顺口溜”道出了鼓书兴起的历史渊源:“以前农村不大照,文化生活太单调。电影戏曲看不到,大鼓场里看热闹。一鼓一板一鼓槌,有板有眼有故事。 ”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淮北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淮北市委主委、退休干部、原安徽省淮北师范学校校长王菩霖同志,因病于2016年4月15日在淮北逝世,享年82岁。王菩霖同志,1934年10月出生于河北涿鹿,1951年2月参加工...
濉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濉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