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贤飞本报通讯员 余德义
“自从通了自来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蜜! ”3月4日,记者来到濉溪县孙疃镇大田家村采访时,该村村民田健领着记者来到他家的厨房,拧开水龙头,把这件好事告诉记者。
“过去这一片村民家使用的都是地表水,水质很难保证,而且取水十分不便。”濉溪县水务局总工程师张志伟说。 2015年,该县决定在大田家村建立水厂,并将该项工程列为县里该年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作为濉溪县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法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的濉溪县水务局与参与工程建设的淮北市供水总公司,共同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作流程图。在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上,两家单位共同签字把关,以确保工程质量。
记者走进刚建好不久的大田家水厂,二级泵房内,机器在轰鸣声中快速运转着。 “水从水井取上来后,经过消毒等程序,由水泵通过管道运送到附近的千家万户。 ”张志伟说。随着大田家水厂一期工程实施完毕,该村一带8万左右农村人口以及9500名农村学校师生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没通自来水以前,家里用手压井很不方便。像我们这样年纪大的,还得到其他村民家去取水。现在可方便了,拧开水龙头就有水用,而且水质比原来自家井的要好。”大田家村村民李家英告诉记者。
不仅是大田家水厂,近年来,濉溪县还建设了徐楼、刘桥等多个水厂。其中,刘桥水厂建成后,对周边4个小水厂进行了整合,解决了2万人饮水问题。而徐楼水厂则是该县建设的第一座“千吨万人”标准化农村水厂,也是该县首次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民营投资和专业化建设管理的第一个水厂。该水厂解决了周边近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新闻推荐
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推广集约耕作模式,提升综合效益——夏种,结构怎么调?
本报记者 史力本报通讯员 金家锟“种子经销商反映,埇桥区玉米种子销售减少近一半。 ”——玉米价格下跌,种植效益不理想,部分农民主动调结构夏种种什么,事关秋季收成。6月14日,记者前...
濉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濉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