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贤飞本报通讯员 余德义
日前,记者来到濉溪县四铺镇辛庄村后常自然村。进村口没多远,一座崭新的桥梁映入眼帘,宽6米多的行车道、高近半米的护栏以及平坦宽阔的桥面,车辆、行人畅行其道。“过去危桥闹心,现在不仅改造一新而且‘保养\’得非常好,成为连心桥。”村民马加军对记者说。
这座桥名为后常桥,位于辛庄村后的戚家沟上,是周边很多村庄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危桥改造工程实施以前,已经有40多年历史的后常桥由于年久失修,每个桥墩都裂开几道口子,桥面还出现了一个四五十度的陡坡,交通事故时常发生。最让当地村民“闹心”的是,每当农忙时节,老旧的后常桥成为村民抢收抢种的“拦路虎”。因为桥面狭窄,通行的农用四轮要排很长的队,无法通过的大型机械都要绕行,费时又费工。
去年,后常桥被列入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实施改造,并于当年投入使用,周边五六个村庄的2000多村民受益。更让当地乡亲们没有想到的是,改造后的后常桥还有了专门的“保姆”,负责大桥的保洁、巡查等工作,保障桥梁的安全整洁。
濉溪县农村公路上的桥梁大都建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荷载能力低,长期经受车轧水毁,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中轴偏移、侧墙垮塌或护栏缺失等病害现象;有的农村公路上的桥梁甚至早已垮塌,晴天水漫桥,雨天只见河……这些安全隐患,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据濉溪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该县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对全县管养道路涉及的四、五类危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共对84座危桥实施了改造,完成总投资1.1亿多元,惠及11个乡镇的百万名群众,有力保障了农村路网通行安全。
道路工程“三分建、七分养”。濉溪县就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出台了管养办法,决定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管养资金筹措渠道,确保了“十二五”期间改造的危桥交付使用后,全部后续管养到位。“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后期管养资金由县、乡两级政府承担。所需资金县、乡两级按1:1比例予以安排。县财政每年以乡镇为单位安排农村危桥加固改造桥梁日常管养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统筹使用。每个乡镇财政同时还预算安排一定费用来进行桥梁管养。 ”濉溪县交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濉溪县对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后期管理养护工作实行“政府主导、行业管理、分级负责”。凡属县道的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项目建后管养,由县乡公路管理所负责;凡属乡、村公路的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项目建后管养,由所属乡镇政府负责。同时,明确了每座桥梁的养护人员和职责。相关单位与养护承包人签订桥梁养护合同,并在桥头明显位置设立养护管理公示牌,标明养护单位、养护标准、监督电话等,接受群众监督。
濉溪县要求各级公路管理机构每周不少于一次对桥梁日常养护巡查,巡查内容包括桥梁外观、安全情况等。除了建立日常养护巡查记录台账、安全台账,该县还不断加强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桥梁养护相关知识、桥梁养护现场作业安全、养护作业内容及标准、桥梁技术状况评定及现场处理等多方面内容。
“桥修好了,后期维护保养也都跟上了。如今,配送生活用品的货车能直接经过桥面开到村里,特别方便。”在濉溪县南坪镇忠阳桥附近,村民李建国兴奋地说。
新闻推荐
8月4日,濉溪县双堆集镇赵元村味淳果蔬种植合作社农民在采摘葡萄。据了解,在该合作社的示范带领下,双堆集镇目前已形成2500亩葡萄种植规模,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路径。万善朝 摄...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