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硖
凤台不仅有花鼓灯,还有推剧。
凤台是推剧的发源地。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安徽地方戏曲稀有剧种之一,2006年12月14日被列入首批省级非遗名录。我结缘推剧始于2002年,那一年,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剧本颁奖会上,我倾听了来自家乡的凤台县推剧团团长岳文兰的演唱,此后对推剧便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热爱,陆续创作了《王三姐赶集》《乡长过河》等作品,以及今年参加全省新剧目汇演的《凤桥明月》。
2010年初,岳团长要我为建设新农村奔小康写个戏。为熟悉生活,我直奔凤台农村。这一去,就遇见凤台县杨村乡店集村的书记兼村长陈宏斌,因为他,我构思出推剧现代戏《凤桥明月》。陈宏斌年少家贫,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致富后,主动回报社会、报效家乡;当了民选村官后,更是带领乡亲们共同奔小康。 2012年7月4日,店集村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在人民大会堂被中国农业部授予 “全国示范社”。店集新村被建设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授予“全国人文与发展研究基地”。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是文艺创作的不二法宝。地方戏的存在价值,除了与生俱来的艺术个性之外,还在于其浓郁的地域文化品位。我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热点特色:到处都是统一规划的新村别墅;能人纷纷还乡创业;民选村官大都是“还乡能人”。陈宏斌就是“能人”代表。如何实现笔下人物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的转化超越,如何用推剧艺术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给农民带来的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如何把广大农民激情如火的心肠和一个基层干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如何使传统戏剧溶入现代生活的信息,在题材上契合主流文化,体现为生命、为人性吟唱的时代特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原创大型现代推剧《凤桥明月》取材于凤台最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刻反映凤台农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描写的是淮河一场特大洪水,把生活在凤桥乡的农民连同他们的故土家园一起冲卷进波滚浪翻的“大潮”中,灾害带来灭顶之灾,也带来兴家重建的新生和机遇。剧中颠覆了“英模式”的创作模式,舞台上的村官、乡官、县官都不再是扁平的人物。新的视点和叙事方式,表现了现代文明元素对农村生活元素的添加和提升。本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态度,我还学习和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特点,融会贯通到推剧艺术之中。在人物语言上,追求平实质朴、以诚动人,不卖弄文采,不刻意雕琢,追求俗中见雅的乡土风格。
《凤桥明月》是凤台县推剧团建团62年来首次排演的大型原创现代推剧。自创作以来,先后六易其稿,也先后多次获奖,还将参加“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更响亮的好口碑来自基层老百姓,在去年和今年送戏下乡的演出中,凤台县出现多年来罕见的推剧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曾宪平看后表示:“一没想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一个稀有剧种还能保留这么一个完整的演出团体;二没想到地方剧种的两朵姊妹花(花鼓灯、推剧)能结合得这么完美;三没想到一个县剧团能排出这么高质量的剧目。 ”我觉得,要提升地方戏曲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与时代同步,传扬、讴歌这个时代发出的独特的民声民意和时代精神。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孙玉宝本报通讯员 张静 朱庆磊今年冬天,皖北农村大部分时间暖阳普照。近日,凤台县罗杨村种粮大户岳彦全开着拖拉机,哼着小曲,把新收的稻子存进附近的“粮食银行”网点;很快,一车稻子就变...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