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见习记者 柳文
【现场写真】
1月20日是24节气的大寒,凤台县丁集乡的田野上却郁郁葱葱,大棚菜圃里,莴笋、生菜长势喜人;田间地头,大家手推小车,将菜运往路边,等待运输上市,到处是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
“春节就要到了,蔬菜需求量大,俺这绿色菜兴许卖得好! ”正在大棚里忙着的王德宝对记者说。
王德宝是凤台县丁集乡宋塘村的家庭农场经营者。 2009年初,他到处筹措资金,与农户协商流转了几亩土地,开始种植大棚蔬菜。
凤台县农委负责人贺明军告诉记者,从2010年到2013年底,全县涌现出50户家庭农场经营者,专业合作社达到了568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凤台县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示范性合作社还能拿到10万元以上的奖励。 ”
2013年11月底,凤台通过智能广播和视频系统,实施农技推广,建设运行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与北京、上海等地农产品交易对接,切实为农户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 “2013年底,我们建成了专业的家庭农场服务网,也是全省首个由县级植保站建成的专业网站,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该县植保站负责人自豪地对记者说。
“县里的扶持,加上农户的帮助,到2014年初,俺都已经流转了300亩土地,每天卖出的蔬菜2吨多。 ”如今的王德宝踌躇满志。
农民有体面,小康才全面。家庭农场的壮大,让丁集乡的农户们幸福满满。 “俺家7亩地,全都流转出去了,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俺就在这做点零活。 ”不远处,66岁的李茂秀大娘喜上眉梢,从菠菜地走出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儿子和媳妇打工一年能挣个八九万元,每亩地流转1200元,自己和老伴儿做点闲工一年2万多元,合起来有10多万元的收入了。【百姓期盼】
王德宝:盼能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实际上我们已获得了许多政策扶持,农场得到了发展、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但我们毕竟文化程度不高,对技术、政策及金融方面的信息不甚了解,盼望政府能多创造机会,对我们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让农户学习掌握现代科技富农的知识,进一步熟悉市场,长长市场化经营的本领。【记者手记】
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就应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家庭农场作为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经营,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更让农业有了奔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 柳文)2013年以来,淮南市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加强各级储备粮油管理,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大力推进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截至今年1月初,该市初步构建了完善的粮油...
凤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