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煤矿,人们往往和“黑、脏、差”相联系,而记者近日往返淮南国投新集二矿650米深的矿井却体验到另一番景象——
本报记者 孙玉宝本报通讯员 张昌涛 蔡磊
3月7日9时30分,记者来到凤台县淮南国投新集二矿,在矿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换上工作服,穿上黑雨靴,系上红腰带,做好下井前的准备。矿工们告诉记者,红腰带既舒适,又预示着平安吉祥。
9时50分许,记者在入井窗口处领取了矿灯和自救器,带着好奇、兴奋和忐忑的心情,朝井口走去。下井的罐笼,大约可以容纳十余人。 “站稳,头、手莫伸到外面! ”在安保人员的叮嘱声中,罐笼车如自由落体,一头扎进“地心”深处的矿井。约一分钟左右,随着几声“哐当、哐当”的声响,罐笼车停在了井底。闸门打开,在灯光的照射下,眼前一片明亮。
出了罐笼,一道干净明亮长约50米左右的文化长廊展现在记者眼前。这哪里是矿井,分明就是地铁站嘛!陪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对于采矿区,这里还只是井口。
沿着巷道继续往前走,风特别大,记者感觉被风推着走。环顾四周,只见拱形的巷道被粉刷得干干净净,地面还铺有地砖;顶部有几根不同颜色的管道,排列得井井有条。
来到一处斜坡,要改坐“猴车”。这种车类似于单人缆车,人坐上去就像只猴子趴在树枝上。坐上“猴车”向斜坡深处滑去,一路上不断遇到下班的矿工,虽个个看上去有些疲倦,但巷道里播放着悦耳的音乐,似乎可以拂去他们身上的劳累。
下了“猴车”,记者来到-650米的“井下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离井口约有130层摩天大楼那么高的深度。 “井下超市”里灯火通明,一排排整洁的多层、多功能货架上,各种风动工具和配件摆放得整整齐齐,矿工一两分钟就能拿到自己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10时50分,受综采工作面空间和安全所限,记者按要求原路返回。
11时10分许,记者一行回到井口处的洗鞋机处,一排毛刷将煤灰不多的黑色雨靴洗刷得干干净净。在井上更衣室里,大家轻松地躺在浴室的水池中边聊天、边养神,十分惬意。之前人们经常议论、自己也凭空浮现的煤矿“黑、脏、差”印象,此时已被彻底颠覆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孙玉宝 通讯员 刘长明耿文娟)凤台县自今春启动“送戏进万村”活动以来,结合花鼓灯、推剧两大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将县内推剧团和花鼓灯艺术团有机融合,形成“一舞台唱两戏”的格局。截至目...
凤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