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一矿是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首对矿井,于1993年7月1日建成投产。矿井位于被誉为淮上明珠的安徽省凤台县城西约17公里处,地质储量6.57亿吨,可采储量为2.5亿吨,井田面积约25平方公里,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390万吨/年。
新集一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建矿之始便率先在国内煤炭业提出“蓝天、绿地、净土”的绿色环保办矿理念,建矿20多年来坚持把打造绿色环保型矿山作为企业的重大发展战略,将精神文明创建和绿色环保矿山建设理念全方位的融入矿井规划设计,与矿井建设发展同步实施,走出一条科技、文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出闻名全国的煤矿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期短、投资省、达产快的新集模式和新集经验。
坚持科技兴企,筑牢发展基础
该矿坚持科技兴企发展战略,大力投入科研资金,建设科研人才队伍,与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煤炭工业合肥设计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大力实施科研创新,取得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新集一矿率先在两淮矿区第一个建成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目前机械化采煤率达100%,机械化作业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09年起,新集一矿再次扬起自动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创业大旗,先后建成采煤、掘进、一通三防、供电、通讯、生产调度、经营管理等子系统为一体的矿井集控中心。该矿限制和淘汰陈旧技术,鼓励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最大限度保证工作面中厚煤层回采率。在薄煤层开采方面,该矿通过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获得了国补重点项目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2013年对选煤厂进行升级改造,采用选煤行业较为先进的重介选煤工艺,入洗能力达400万吨/年,完全满足矿井产能需求。该矿还通过降本增效、修旧利废、节能减排、小改小革等方式创新提效,扎实推行技术经济一体化工作,全员工效列于同行业较高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新集家园
新集一矿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点打造安居工程,建设人文和谐矿区。职工生活区绿化覆盖率达30%,功能完善,配套有幼儿园、中小学、医院、银行、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职工文化体育生活多姿多彩。
在井下路途较长的斜巷中增设乘人装置、在温度较高的头(面)增设制冷设备、在生产单位推行“2916”工作制、定期对职工进行健康体检等,以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同时增加通往市区班车次数,让职工工作之余,及时享受家庭生活;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加强监督协调,解决特殊群体居住问题,逐步提升职工幸福指数。
积极开展慰问活动。矿党委定期到井口、井下生产一线和地面重点岗位开展送慰问活动。同时,建立困难职工档案,为困难职工发放临时救济金、固定救助金,救助大米、色拉油等。通过落实“五必清六必访七必谈”制度,提前介入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初期,使职工感受到组织上的关心,同事间的关爱,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
明确创建思路,持续纵深推进
精神文明创建可以提高职工的文明素养,进而提高矿区的文明程度;可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广大职工投身矿井建设的热情;可以化解矛盾、在全矿区营造和谐文明工作环境。2014年以来,新集一矿进一步明确创建思路,持续纵深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第一阶段:主抓环境整治,实现初级环境清洁,提高职工健康水平,矿党委坚持“盲点变亮点,难点变景点,景点成文化点”的文明创建工作思路,按照“平、直、齐、净、靓”的标准,坚决消灭卫生死角、盲区,同时对矿内广场主要道路、路牙修补,提高植被覆盖率,保证整个工业场地的绿化率大于85%。第二阶段:加强“四德”教育,培育“四有”新人,坚持理念文化灌输,加强职工文明知识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在矿区主要行人区域增设“四德”文化墙,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潜移默化提升员工的品德。第三阶段: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职工综合素质较高的和谐矿区。
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工作,靠的是一种工作上韧劲,新集一矿党委提出“两种精神”抓创建,即“盯住”和“钉子”精神,经过大半年的强推,工业广场建设有青年舞池、广场喷泉、假山流瀑等,目前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培育企业文化,凝聚员工心智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新集一矿是国投新集公司首对开发建设的矿井,孕育了“创一流、争第一,勤奋、节俭、多奉献”的新集精神,该矿坚持以弘扬新集文化为主线,通过创新企业文化教育、人才兴企战略、安全思想建设、人本工程等内容,促进广大干部员工热爱新集、奉献新集、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热情。
以廉政建设奠定文化基础。一是立足教育,筑牢思想意识防线。制定了学习计划,广泛开展了法纪条规、廉洁从业等教育活动。二是立足责任落实,筑牢廉政建设管理防线。建立健全了廉政谈话、礼品礼金登记等制度。三是立足防范,筑牢权力制约防线。重点加强了对领导干部早升旗、晚进矿、禁酒令等制度执行的监察,有效地规范了管理干部行为。四是规范信访举报制度。矿开辟了专门的信访接待室,公开了廉政举报电话、举报信箱,营造了宽松的纪检信访举报通道,做到件件有回音,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利益。在“四德”教育上,印制下发《员工文明礼仪手册》、《新工人入企指南》,要求规范职工言行举止,把文明知识教育作为新职工培训的必修课,职工综合素质整体有所提升,职工“三违”率降低,杜绝了治安案件。
以人才培养繁荣企业文化。一是抓好班组长的素质提升。对班组长培养,一方面是每年定期对全矿的班组长进行脱产培训,矿领导亲自上课;另一方面是和省能源学校联合不间断举办班组长学历提高班,力争在三年内,全矿所有班组长均达到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二是利用实训基地抓培养。地面机电实训基地今年3月初揭牌后,立即举办了第一期机电操作工实训班,8月份将与公司技能鉴定所联系,对50多名学员进行技能等级鉴定。6月份,又举办了第二期机电操作工实训班,参加学员全部为机电专业的高职生和本科生。目标是经过实操培训,将30多名大学生培养成“双师型”(工程师、技师)技能人才。矿通过强化班组建设和机电人才培养,明确了矿井下步发展方向,提升了各类人才综合技能水平。
以人才规划提升文化品质。企业的发展就是人才的发展。该矿根据公司现行政策并结合本矿实际,对相关人员的成长,确定了不同的发展通道。一是规划了新员工成长通道,制定了《新集一矿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即采取“入矿培训、岗前培训、实训培训、导师带徒、独立作业和定期申报技能等级”五步流水线培养法,规划了普通操作岗位人员的职业生涯通道。二是规划了机电口人才成长通道。减头缩面、减人提效、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是矿井将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集约,主要体现在机电设备引进和更新上。持之以恒地举办好机电专业的大学生和高职生机电实训班,同时一如既往地实施“金银牌”机电工奖励机制,不断提高机电专业人员素质,满足矿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三是规划好班组长成长通道。班组长是现场安全管理重要责任人。矿连续开办班组长在职中专学历教育和素质培训班,抓基层、打基础,不断提升文化的源动力。
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规划中,统一干部员工思想,凝聚了人心,奠定了企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基础。
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路,新集一矿在实施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了矿井周边环境生态和经济的发展,依托新农村建设政策,建设集中安置新村,安置新村周边紧邻新集镇招商工业园区,大量搬迁居民实行进厂就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跨越式的实施了安居乐业工程。一个充满科技人文、生态文明的矿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
“菜单”流程标准作业
技能竞赛强素质
新闻推荐
民警回家途中“邂逅”肇事车轿车撞死老妪逃逸,一月后再次上路,被有心民警查出破绽
轿车撞死老妪逃逸,一月后再次上路,被有心民警查出破绽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