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走进“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淮南市潘集区夹沟镇,感受当地原汁原味的花鼓灯艺术。花鼓灯是流传在淮河两岸民间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 本报见习记者 范孝东/文 本报记者 孙玉宝/图
淮南市是花鼓灯的发祥地之一,多年来,当地非常重视花鼓灯的文化艺术价值,并将之打造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以多种方式积极做好花鼓灯的“传灯”工作。
“灯窝子”里玩灯欢
家住淮南市潘集区夹沟镇的陆德贵最近有些忙,他负责的当地花鼓灯艺术团这几天一直在排练节目。陆德贵告诉记者,这个月31号儿子结婚,下个月20号是当地的“农民文体节”。“两场喜事都要请灯戏。在俺们夹沟,要是喜事没有灯戏看,那就不热闹。 ”
“灯戏”是沿淮百姓对花鼓灯的俗称。花鼓灯在表现形式上以铿锵有力的锣点鼓声和演员即兴发挥的唱词、舞蹈为主,场面活泼喜庆,深受沿淮百姓的喜爱。当地人遇到结婚生子、开业建房这样的喜事,一般都会请几场花鼓灯节目来烘托气氛,热闹热闹。
陆德贵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将家乡的花鼓灯艺人召集起来,组建一个艺术团。 2014年,常年在外做生意的陆德贵回到夹沟镇,成立了中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营就是花鼓灯演出。 “夹沟镇是远近闻名的灯窝子,老百姓喜爱灯戏,会玩灯的人也多。 ”据陆德贵介绍,公司成立后很快打开了市场,跑遍了整个潘集区,甚至接到了不少来自凤台县的演出邀请。
夹沟镇的花鼓灯之所以有名气,在于这里曾经走出了一位花鼓灯艺术大师。著名的花鼓灯艺人、曾被评为第一批花鼓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考千就是夹沟镇人,王考千艺名“一阵舞”,与凤台县花鼓灯老艺人、艺名“一条线”的陈敬之齐名。 1953年,王考千曾率团赴京表演花鼓灯,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8年,文化部授予夹沟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这进一步激发了当地民众表演花鼓灯的热情。如今,走进潘集区,经常能听见欢快的锣鼓声,看见穿红戴彩的花鼓灯艺人。 “锣鼓一敲,烦恼忧愁立时消。 ”陆德贵如此形容花鼓灯带给当地人的快乐。
古艺凋零让人忧
随着社会的发展,花鼓灯这项流传在民间的古老艺术,近年来也面临着艺人老龄化、新生代演员缺乏以及市场萎缩等问题。
陆德贵希望自己对花鼓灯的热爱能够在孩子身上延续下去,为此,他早早训练儿子表演花鼓灯,教他步法、翻筋斗和唱法,无奈儿子热情不高,长大后就不愿意再学。 “仅靠表演花鼓灯,根本无法谋生。 ”陆德贵告诉记者,花鼓灯在当地虽有一定市场,但收益有限。在他看来,花鼓灯正逐渐沦为农村中老年人自娱自乐的活动,外出表演也只是生产之余的副业,收入很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更不用说投入精力研究和传承了。
随着王考千等老一辈艺人的去世,花鼓灯艺术大师逐渐凋零,年轻人不愿学习导致新生代艺人非常缺乏,许多老艺人的子女也都不愿意学习花鼓灯。 “花鼓灯是民间艺术,草根气息浓厚,舞台、道具等都比较简单、粗糙,年轻人的认同感不高。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副教授方川长期研究沿淮花鼓灯艺术,他认为花鼓灯的民间本位不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欣赏品味,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
此外,观众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也使花鼓灯艺术的发展存在一定困境。方川告诉记者,电视、电影、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如今的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多种多样的艺术、娱乐,新鲜的艺术形式对花鼓灯冲击很大。
“在农村,玩灯的都是老人,看灯也都是老人。 ”陆德贵对花鼓灯观众的流失也多有忧虑,“花鼓灯是祖辈传了几百年的艺术,不能就让它这么无声无息地消失。 ”
多方聚力谋“传灯”
今年两会期间,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引来了不少人大代表和文艺界政协委员的关注,他们纷纷建言献策,希望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积极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
作为花鼓灯艺术发祥地之一的淮南市,近年来非常重视花鼓灯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为了保护、传承这项古老的艺术,淮南市积极发掘整理花鼓灯旧剧目、培养传承人、组织编创新剧目,并出台了花鼓灯保护传承的专项条例。
早在2001年6月,淮南市就出台了《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为当地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淮南市以凤台县为花鼓灯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地,联合蚌埠市和阜阳市颍上县将花鼓灯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获批。成功申遗后,淮南市积极培养花鼓灯传承人。 2009年,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职业中专学校经批准升格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该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以花鼓灯艺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舞蹈学校。自学校开办以来,多次邀请国家级、省级20余名专家来校指导、教学及研讨,培养了一批花鼓灯专业中青年教师,为社会输送2000余名艺术人才。同时,凤台县还组建了省花鼓灯艺术团,该团成立后,创编了《梦在鼓乡》《敲这帮鼓架子》《千里长淮一条线》等花鼓灯新剧目,将花鼓灯搬上舞台,并多次赴国外演出,提高了花鼓灯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在淮南,除了专业的学院和艺术团体在研习、传承花鼓灯之外,不少民间团体也在对花鼓灯艺术进行革新,促进其传承。陆德贵负责的中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代表,为了让古老的花鼓灯艺术焕发新的活力,陆德贵自己创作了许多新的唱词,以适应人们当下的审美需求。 “旧曲新词,既能保持花鼓灯原有的艺术韵味,又能赋予其新的元素,从而让花鼓灯更好地发展下去。 ”陆德贵说。
“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传承花鼓灯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方川表示,为了更好地促进花鼓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淮南市近年来也在努力将花鼓灯艺术打造为城市文化名片,积极扩大花鼓灯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传统花鼓灯表演。 经过创新的花鼓灯,表演形式更加丰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孙玉宝 通讯员 沈巍)4月10日,凤台县首届“全民阅读、书香凤台”读书活动启动仪式在县凤凰文化广场举行。据了解,该县此次全民阅读活动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活动的内容包括集中展出全国近...
凤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