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博物馆,藏有一组共六颗金代官印,有趣的是,它们都是在一个地方出土的。官印被埋在异地,引发了人们无限的联想。
1974年12月,凤台县粮食局建筑楼房,挖掘地基至1.2米深时,发现铜官印六颗。地基周围土色灰暗,并杂有碎瓷片、牛肋骨及宋“崇宁通宝”钱一枚,这六颗官印包括了一枚文官印“汝阴县印”,另外5枚均是武官印,包括“万户之印”“提控之印”等。其中引人注意的是“汝阴县印”文官印,印为铜质,方形,长方形柄,印面边长6厘米、厚1.4厘米、通高4.5厘米、柄高3厘米,重480克,印柄上部较窄,其端阴刻一“上”字,印为阳文篆书“汝阴县印”四字,印左侧阴刻“汝阴县印”,右侧阴刻“壬辰年三月日造”。
之所以这枚汝阴县印引人注目,是因为金代的武官印各地出土不少,其他印种发现不多,这件汝阴县印堪称珍贵,是研究金代历史和阜阳地方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熟悉阜阳历史的人都知道,汝阴县治今阜阳,始置于秦(属泗水郡),汉魏沿用未废,至晋改称颍州,北宋神宗时升州为府,后称顺昌府。金大定元年(1161年)金人占顺昌时复改称颍州,属南京路,辖“户一万六千七百一十四,县四,镇十一”,汝阴为其四领县之一。
印上所刻的“壬辰年三月”,应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也是金朝灭亡的前两年。哀宗完颜守绪在位十一年,历经正大八年,壬辰年正月改元开兴,二月又改元天兴,此时金王朝政局已相当不稳定,蒙古兵大规模南进,金帝弃汴京南逃至蔡州。蔡州被围后,于天兴三年正月自缢身死,金亡。“汝阴县印”出土于凤台,可能与当时的战局有关。
“六颗官印都被埋在外地,很可能是因为当时颍州被蒙古占领,县官仓促之下带着官印,逃到凤台后埋下的,准备战后再来取回。”阜阳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推测。而武官印在全国出土都较多,也反映了金代末期的社会状况,当时金朝为招义军,已大量出现因军额不足而虚设都统、万户之现象,而所谓“万户”,只不过是一个小小九品武官,已无金建国之初的权势,之所以出现万户、提控这样的为应付战事的武官,一方面说明金代末期战争频仍,另一方面说明官吏冗杂。
阜阳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铜官印,见证了金代末年的战乱。在战火纷飞的形势下,这些握有官印的官员只得在仓促之中埋入地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张志强
凤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