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 童喜
我们班车上设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定期上新,随便翻阅,但鲜有问津,同事们都是一上车就掏出手机和平板电脑。不忍辜负单位鼓励我们读书学习的好意,我在书架上翻找,竟然发现一本薄薄的、崭新的、落着一层浮灰的《宋濂散文选》。
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刻苦读书,博学多识,“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他自幼家境贫寒,为了读书,饱尝艰难困苦,终有所成,为后世称道。那篇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是我读的第一篇他的文章,也是我记忆最深的一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陪伴我度过辛酸困苦的求学时光。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上初中,直到今天还清楚记得,老师在上面讲“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我坐在下面泪水直打转。有一个词叫“共鸣”,宋濂真写到我心里去了。
我亦家贫,无力购书却又嗜书,那就得想方设法,仅有的几本课本是翻了又翻,遇到台历、说明书……什么带字的纸都抓过来看一看。我看的第一本“整”书是《新华字典》,一个词条一个词条地看,不懂的就囫囵吞枣,感觉好过瘾。过年大人给了几毛压岁钱,我舍不得买小孩子最心爱的鞭炮糖豆,跟同桌伙着租小人书来看。隔壁五婶子家念高中的姐姐带回一本《人性的证明》,被我瞧见了,跑过去软磨硬缠借到手,兴奋得一个下午就看完了,耽误了喂鸡、烧晚饭,还挨了大人一顿打……那些年为了看书,有苦更有乐。
后来,我考上凤台县城的重点高中。县城里有新华书店,一到周末我就揣上两个烧饼一瓶水跑到新华书店“蹭”书看,好在工作人员从不干涉,“蹭”书的人多,我可以放松心情看书,一看一整天,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像一块海绵尽情地吸收,那是最最美妙的时光。
高中三年,家里每个月给我80块钱,这80块钱包括生活费、资料费、路费、考试报名费等,非得精打细算方能撑到月底。自己从家里带米和咸菜,借学校食堂的锅灶蒸饭吃。有时看到家境富裕的同学打红烧肉和香肠,眼馋得不得了,只好把“馋”连同口水一并咽回肚里,狠狠吞白饭,边想着“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才觉压力减轻许多。日子久了,“缊袍敝衣”处“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富家同学中,真“略无慕艳意”了,因为内心“有足乐者”——读书。
高中时鲜少买复习资料,大部分原因是手头拮据,小部分原因是舍不得,便问同学借,花一两天时间把上面的习题做完,效果特别好,这是否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书非借而不能读也”?有一个学期结束时省下了一点钱,因为特别喜欢《送东阳马生序》,便买了一本平装的《宋学士文集》,闲时翻看,激励自己。
时光流转,艰难岁月渐已远去,如今,家里有书柜,单位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手机、电脑、上网本随处可见,想看什么一点就来,有图有画,读书,反倒成了一件稀罕事。反省自己,已经许久不曾读过真正意义上的“书”了。那本当年省吃俭用购得的、视若珍宝的《宋学士文集》也不知道搁到什么地方去了。
当年没有书读千方百计找书读,现今到处是书却束之高阁,这真是黑色幽默,若任其发展下去,肯定是我们的悲哀。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有书不觉岁月寒。”在逆境中坚持读书,那是寒夜中的一份温暖,人生中的一种力量,陪伴我稳稳当当走过昨天,走在今天,走向明天。
新闻推荐
4月10日,第四届大八公山旅游嘉年华活动在淮南寿县八公山景区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共淮南市委宣传部、淮南市旅游局、凤台县人民政府、八公山区人民政府、谢家集区人民...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