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张倩
10月14日,记者走进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陶郢村,虽时值深秋,但村里丝毫不见萧瑟。干净的水泥路向村庄延伸,各种苗木争相吐翠,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整洁的环境让人神清气爽。 “村里有7名专职保洁员,平常路上偶尔遇到纸头、烟蒂,大家也会自觉捡拾。居住环境好,谁舍得糟蹋呦! ”正在屋前小菜园里除草的村民黄俊好笑呵呵地说。
管得好才能美得久
今年是安徽省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乡村和城市一样,也有了漂亮舒适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一些地区后期管护工作缺位,一些与美好乡村不协调的情况也在不断显现。比如新种下的草木很快枯死,雪白的墙壁上贴满小广告,新修好的村路两旁垃圾遍地……
“美好乡村,美在三分建、好在七分管。 ”淮南市美好办负责人储兆庆说,在深入乡村调研、吸纳多方建议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淮南市出台了《美好乡村建成中心村长效管护实施意见》,明确了管护重点任务和标准、经费的分担机制及管护主体与相关责任。
在后期管护工作中,资金是个关键角色。为解决“钱”的问题,淮南市探索建立财政奖补、村集体补贴、社会力量捐助、村民适度负担相结合的村庄管护经费分担机制,规定从今年开始,建成中心村省里每年补助管护经费3万元,市里补助2万元,各县区依据自身情况还有不能程度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和管护人员报酬。截至目前,省市两级财政安排的管护经费155万元已下拨。
潘集区陶郢村美好乡村建设2013年竣工,如今仍能保持当初的美丽村貌,与其重“建”更重“护”不无关系。
环境管护各有“妙招”
据了解,淮南市目前共建有31个中心村,为实现乡村的 “长治久美”,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管护办法。
每天凌晨五六点,都能在大通区上窑镇马庙村里看到五六名保洁人员的身影。与很多地方由村里组织保洁人员不同,这里进驻的是专业的保洁公司。
从去年9月开始,大通区把美好乡村的保洁工作引入市场化运作,创新实行农村垃圾清运服务公司化运行管理,先期在3镇1乡共8村(社区)试点,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把清洁工作承包给深圳环亮清洁服务等四家有限公司。
凤台县推行的则是“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把环保工作纳入考核中来。乡镇环卫所负责整个乡、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和保洁工作,整个凤台县共有15个。
“每个季度,县里都要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考核排名。 ”顾桥镇环卫所所长告诉记者,考核成绩与保洁经费挂钩,考评80分以上为合格,足额拔付费用;低于80分的,每低1分从经费中扣1000元。排名前三位的,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连续三次排名后三位的,乡镇环卫所长解聘。
留住“美好”仍需多方合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淮南市大部分村庄管护仍以省、市、县补贴为主,若想“撒开手走路”依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村庄设施运转成本较高。根据抽样测算,仅保洁、路灯、公厕、绿化、污水处理站、农家书屋、文化室、室外体育文化场所 “八项”设施,在不考虑维修的情况下,平均每个美好乡村每年需15.7万元保运转(含人员工资、水电费)。后续的污水管网清淤、绿化带补植等,动辄就要10万元以上的费用。
管护资金缺口大。谢家集区一位村干说,很多村建好但后续没有维护好,主要就是缺钱。据了解,一个建成村每年的基本管护资金至少需要5万元。虽然目前有财政补贴,但终不是长远之计。尤其对于部分财政收入不高的乡镇,持续开展管护工作难度实在很大。
保洁队伍不稳定。除了部分试点已经把保洁工作引入市场,大部分地区保洁队伍仍靠村级组织。据淮南市的情况统计,农村保洁员55岁以上的占82.9%,队伍老化问题突出。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从乡村自身抓起,做强集体经济。凤台县钱庙乡钱庙村就是一个好例子。 2003年前后,钱庙村还是个集体外欠账30万元的穷村,短短十余年,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干部带头致富、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建成5个村集体工业企业,集体资产达5000多万元。
“实施美好乡村建设,不能光指望政府,也不能全把问题抛给乡镇,应该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 ”储兆庆认为,财政只是一个渠道,要通过政策完善,调动市场和社会的投入,这样才能为长期管护不断“造血”。
新闻推荐
望江民企帮扶贫困村本报讯 日前,望江县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负责人率领长江学校、申洲公司等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分别深入鸦滩镇麦元村开展民企帮村扶贫行动。据悉,该县2016一2018年三年...
凤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