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玉宝
今年午收开始以来,与往年大不相同,田野里不见火光和狼烟,空气中也闻不到呛人的烟糊味。
近年来,秸秆禁烧年年实行,但效果很难如人意。今年取得这样的好效果,省委省政府下的功夫自不待言,从基层一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态与行动中也能看出端倪。
去年午收,记者到沿淮某地采访,一位乡长说:“我们保证不烧第一把火就行了,如果有别处冒烟,我们再烧也就没什么责任了。”果然,临近乡镇有人点火后,该乡迅速火烧连营,多日不息。
上周,记者采访此地,只见那位乡长戴着草帽和红袖标,在田间地头督查,并大声吆喝着。他说,今年,无论如何都不能出现一个火星子。今年管理部门层层立下军令状,严肃党纪政纪,严格追究责任。乡长说:“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作为秸秆禁烧的管理者,今年的态度和去年判若两人。
淮南市三和乡王圩村一位罗姓村民认为,今年秸秆禁烧之所以搞得好,主要是政府“严管、诚帮、真奖”。他说,从市到村各级干部不断地进村宣讲督查,哪家秸秆一放倒,村干部马上就派出拖拉机帮你免费装车转运。随后,每亩30元的奖励款打到农户的银行卡上,“所以,俺们没有机会烧秸秆,更没有理由烧,最终还能得实惠。 ”
由此看来,凡事只要严抓实管就没有管不好的,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态度都很重要。有态度有认识,管理者就有责任心,被管理者就有自觉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张理想)近日,国家旅游局举办中国“百佳十强”旅游商品遴选活动,邀请广大游客在中国旅游网上对200项商品进行投票,安徽省徽州风韵石雕等10项旅游商品入围活动参与竞逐。该活动旨在认定...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