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彭光品
串门,我们老家叫溜门子,词典上说又叫串门子,说串门就是“到别人家里去聊天”的意思。我想,“串门”的“串”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没有固定的对象的串门就是游逛,有大致固定对象的就是走访,只不过是非正式的走访罢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没有QQ,没有微信,没有电视,甚至收音机也很少。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才越来越多。那时候信息的交流主要就是通过串门聊天这种方式。另外,在过去的串门时代,大家的时间都很充裕,尤其是农闲的时候,如果不串串门,村民们似乎不知道如何打发无聊的时光。而如今,时间就是金钱,大家都似乎有做不完的事,谁也没有时间去串门,谁也没有心思去接待串门的人。
现在串门要事先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预约一下,不预约的话,到了门口才可能发现主人根本不在家,主人要么加班,要么参加饭局,要么带孩子参加各种各类的辅导班。结果是主人唱了一出空城计,串门人吃了一顿闭门羹。
而在过去,串门是不用打招呼的。那时候,不少家庭连院子都没有,就算有的家庭垒起院墙,安上大门,但是要不多久,门板就裂开二指宽的缝隙,既遮不住风也隔不了音。平时除了晚上睡觉或者下地干活,大门一般是不关的,尤其是吃饭的时候,更要把大门敞开。串门人到了院门口,往往只要咳嗽一声,就可以登堂入室了。其实基本上连咳嗽都不需要,因为那时候几乎家家都养狗,人还没到院门口,狗就开始“汪汪”地叫唤起来,主人家就知道有人来串门了。
有一阵子我家没养狗,来我们家串门的人又特别多。那时候大哥师范毕业刚当老师,给爱好文学的二哥买了不少诸如《十月》、《辽宁青年》、《射雕英雄传》和《高山下的花环》等书刊杂志,村里的同龄人都喜欢到我家串门,他们来串门的主要目的就不是聊天,而是蹭书看。其中有一个叫毛蛋的小伙子,闲的时候几乎天天来我家看书,时间长了,我们家有哪些书他比我们都清楚。当时我家除了堂屋之外,还盖了三间偏屋,靠近大门的一间是我们弟兄几个的“书房”兼卧室,里头两间作为锅屋(农村人管厨房叫“锅屋”),烧饭吃饭都在锅屋。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吃完饭,走出锅屋,发现书房的灯亮着。进去一看,毛蛋已经自己把煤油灯点着,在桌前正襟危坐看书呢。原来有本小说毛蛋白天没有看完,晚饭后又忍不住跑来接着看。我们不禁哈哈大笑,原来他连我们家的煤油灯放在哪儿都知道。
到别人家串门,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目标:大人找大人,小孩找小孩;男的找男的,女的找女的。村里人大部分都是同姓本家,女主人不是婶子大娘就是弟媳妇侄媳妇,如果碰巧要找的人不在家,串门人就会自觉地退出,到别处去串门。吾乡民风淳朴,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我在老家生活了二十年,从未听说过村里因为串门发生过什么“瓜田李下”的故事。
人们一般都是在饭后串门,尤其是晚饭后。男人串门早,女人串门迟。男人们吃完饭把筷子一撂,把嘴巴一抹,提上烟袋就出去串门了。女人们还要看着孩子吃饱饭,再刷好锅洗好碗,饮过羊喂过猪,才能出门。出门时还不忘带上锥子和鞋底,待会儿可以一边拉呱一边纳鞋底,女人会织毛衣的就带着毛线织毛衣。
串门是为了交流,沟通信息,增进感情,加深友谊。串门人一般都是白天遇到或者听到了什么新鲜事,和家人分享之后,往往还有广而告之的欲望,不找几个平时能聊得来人的聊聊,恐怕一晚上都睡不好觉。主人家往往也有很强的求知欲,因为足不出户,就可以从串门人那儿了解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何乐而不为呢。小时候我们最喜欢两个人来我们家串门,一个是村西头的二大爷,他是闻名我们附近几个村子的大老知(后来知道“知”是“知客”的简称,帮助办喜事或丧事的人家招待宾客的人叫“知客”,相当于现在的婚庆司仪)。二大爷见多识广,能说会道,一肚子的奇闻异事和风土人情。还有一个人是走街串巷收破烂的歪头叔,他的口才比不上二大爷,但是他每天接触的除了破烂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劳动人民,最接地气。听他聊天,很容易触动我们心头最柔软的地方,有时,年幼的我们也会跟着大人一起唏嘘不已,朦朦胧胧地体会到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有时候串门是家里有什么事情要找人商量,大到婚丧嫁娶,春种秋收,小到油盐酱醋,鸡毛蒜皮,和家里人合计以后,往往还要串串门,找个知己再通通气,广开言路,从善如流。两家人经过几次这种串门,友情会加深许多。分家另过的兄弟之间遇到大事小事情互相串串门,拉拉呱,亲情会更加醇厚。我父亲弟兄三个,爷爷去世得早,作为长子,父亲在大叔和小叔跟前就多了份责任。有段时间,大叔和小叔经常来我家串门,商量事情,有几次我们都睡醒一觉了,发现烟头的红光一闪一灭,父亲和大叔小叔他们还在聊着……
作者简介:
彭光品,笔名“有彭自远方来”,199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为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硖石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新闻推荐
田家庵·陈 真 下午三四点钟,太阳的威力已渐渐削弱许多。祖父便按照计划,唤我的名字,让我和他一同去摘西瓜。这时,父亲从堂屋里出来,也要前去。祖父认为,父亲早上去给别人挖药材,已累得够呛,心疼他的身...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