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 强
难忘2017。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196元、13828元。
2017年,围绕“三区”建设,在煤炭去产能、全区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形势下,谢家集区积极进取、克难攻坚,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宜业宜居城区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财政增收压力较大,民生等刚性支出逐年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任务艰巨,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谢家集区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展望2018,进入新时代的谢家集区直面困难和问题,科学构筑了新的发展蓝图: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突出结构调整,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宜业宜居城区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初步确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财政收入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和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围绕新思路,谢家集区将着力创造新辉煌。
在发展实体经济上着力,谢家集区将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着力提高招商实效,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达、产业密集地区为重点招商区域,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着力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广、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项目,计划签约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农业项目2个、服务业项目4个。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继续推进项目建设攻坚,全年计划安排2000万元以上新建、续建项目44个,完成投资30.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完成投资18.5亿元。全力搭建发展平台,加快推进高端金属制造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园区。全力保障宏泰钢铁完善各项手续,尽快达产,年产值达到30亿元,谋划启动二期50万吨特钢项目建设。
在调整优化结构上着力,谢家集区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大力提升新型工业规模,推进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两化”融合,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宏泰钢铁等重点企业,抓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促进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等产业做大规模、创响品牌。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档次,重点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支持淮矿物流、鑫森物流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物流园、铁路物流基地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
在加快城乡建设上着力,谢家集区将进一步提升城乡宜居品质。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建设,围绕引江济淮、楚都大道、102省道改扩建等省市重大项目实施,统筹推进征地拆迁,保障工程顺利建设。启动实施平山路、谢三路、桂山路西延接二通道、健康路北延接谢三路4条城区道路畅通工程,打通城区道路循环体系。坚定不移改善农村环境,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机制,完成1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做好后续管护工作。
在发展社会事业上着力,谢家集区将进一步深化和谐谢区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大扶贫格局,动员全区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全年脱贫293户545人、1个贫困村出列。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年保障性住房新开工200套。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全面排查和整治各类安全隐患,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着力,谢家集区将进一步加快美丽谢家集建设。多措并举抓环境整治,继续整治淮西湖周边环境,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强散状物料堆场整治,保障淮西湖综合治理项目顺利推进。积极争取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应台孜区域覆土复绿三期工程,将沉陷洼地打造成生态宝地。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抓好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河渠治理、乡村绿化、集镇和村容村貌改造等工作。全面落实“河长制”,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加强对淮河、瓦埠湖等水体的保护。积极推行“林长制”,开展植树造林,积极争创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玲)又一轮低温雨雪冰冻恶劣天气登场,淮南供电公司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基础上,从应急抢修队伍、物资、装备、车辆等方面扎实准备,严阵以待,全面进入临战状态,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电力可靠供应...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