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凌云
关爱留守儿童,照顾孤寡老人,救助流浪人员……民政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真真切切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可以说,新中国成立的70年来,是淮南民政托民生、办实事、暖民心的70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事关千家万户。截至2018年底,淮南市总人口已达389.5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70.4万人,占比达18.1%。如今,淮南市已经逐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市级居家养老呼叫平台建成投用,为困难老人提供了送餐等多样化服务。全市农村敬老院达131所,供养床位达15944张。养老服务面向全社会开放,社会养老机构床位19925张,其中医养结合型床位占比超过25%。
低保家庭的柴米油盐,特困供养人员的冷暖起居,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方方面面……民政工作包罗万象,覆盖对象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几十年来,民政事业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城乡社会救济从以非定期、非定量的临时救济为主发展到以制度性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农村五保供养从农民集体内部的互助共济转向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实现了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向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关爱性救助变革;社会福利服务开始从主要面向特定困难人群的“补缺”型向逐步面向社会公众的“适度普惠”型发展;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在不断规范的基础上开始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淮南市民政部门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落实社会兜底保障。城乡低保从无到有,从重点保障到逐步实现普惠。2019年7月1日起,淮南市第15次提高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城乡低保月保障标准在上年度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增长了4%,由570元提高到593元;城市特困供养人员年供养标准由7200元提高到12000元;农村特困人员年供养标准统一提高到9250元;孤儿集中供养标准提高至1450元/月/人。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救助城乡低保对象85.37万人次,发放低保资金3.21亿元;保障特困供养人员23934人,发放特困人员供养资金9944万元,照料护理补贴354万元;临时救助256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451.65万元。
一件件实事,一组组数据,在人们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回应的是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
近年来,民政部门全面加大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提升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淮南市在全国志愿服务系统注册志愿者数已达56万人。积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长效机制,全市35005名农村留守儿童均实现一人一档制并落实了监护责任。
兜民生底线,谋百姓福祉。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民政部门将聚焦脱贫攻坚,着力在保障基本民生底线上取得新突破;聚焦特殊群体,着力在优化基本社会服务上迈出新步伐;聚焦群众关切,着力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上跨上新台阶,不断推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升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柏雪通讯员范涛摄影报道)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八公山区退役士官邱保国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毕家岗街道工作人...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