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瑜梅
周四接到黄山日报社李老师的邀请时,我正埋头在一堆我并不擅长的数字里面战斗,李老师在QQ上问我能否参加第二天的溪口采风活动,有一丝诧异,有一丝惊喜。望着桌上一堆杂乱的工作,我想干脆忙里偷闲,给自己放一天假,于是应了下来。
认识了一群不同的人,或者说走进了一个不同的群体,这是我的收获之一。因为工作的性质,我接触过很多不同的群体,与各色人物打过交道,唯独本地的作家们,一直是神往而没有真正走近。文字也一直是我的爱好,偶尔在晨刊露一小脸,也大多是随性所致。但从黄山日报的各个栏目却认识了不少妙笔生花的本地作家们,比如项丽敏、江伟民、李萍、程云芬、吴云霞、洪波、汪红兴,原来只是读过他们的文字,而这次总算是见到真人了。人如其文,项丽敏,清秀文静;李萍大姐,爽朗大气;程云芬,古怪精灵;吴云霞,古典规矩;还有我的老同事方鹤影,十多年未见面借这次机缘又相遇。我是刚加入市作协的新人,李老师却大力将我推介给各位,让我颇有些受宠若惊。许是我工作身份的原因,在这个文人的群体中似乎是个异类,有附庸风雅的嫌疑,以至于文联的领导讲话中误将我当成了赞助的土豪。
阅览溪口不同的风情,是此行的第二大收获。溪口的风情就像一个小家碧玉,轻纱遮面,一点点揭开,叫你慢慢地欣喜,暗暗地惊艳。采风的第一站是祖源村,是本市的百佳摄影景点,坐车经过长长的盘山道路,让人晕得似乎没有尽头时,山凹里一个小村庄豁然出现。有人称祖源是深藏山中的梦里山村,村庄始建于宋代,以项、朱两大姓为主,均从婺源迁居而来,千余年来,子孙们在此繁衍生息,已发展成为近千人的村庄。这个古老的村庄流传着朱元璋访徽州谋士朱升以求良策途经而过、杀子禁山的传说,村子周围古木甚多,尤其是那棵祖源神木——千年红豆杉,吸引了众人前往观赏、合影留念。从村里一路走过,溪水流淌,有着“村民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的诗意。中午在一朱姓农户家中品尝了一顿真正的农家乐,大伙吃得不亦乐乎。
溪口并不是第一次前往了,以前去过几次都是因为工作的需要,目的地都是同业的优秀者昌辉公司。此行的安排中第二站就是溪口的名片之一昌辉公司,这个生于本土长于本土的工业企业是黄山的一个奇迹,领头人王进丁先生创造了这个奇迹。与王先生相识已久,在各种场合对他的讲话我都用心聆听,在企业管理的范畴,我可以说是他的忠实粉丝。在昌辉公司短短的参观时间里,我又从昌辉管理的细节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下午的行程安排紧凑且各具特色,一路溯溪行驶,风光无限,且让人感觉溪口的竹木资源相当丰富。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往花桥村参观娃娃鱼养殖基地,途中还有个小插曲,车子不争气地炸了胎,年轻的司机留下换胎,我们挤上了镇里的面包车继续前行。徽州自古出名人,在很多地方很多村落留下这些古人的遗迹。在木干村参观了汪由敦尚书墓后,我对这位据说参与设计了北京颐和园的清朝名宦肃然起敬。汪由敦官至太子太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深得乾隆皇帝赏识,卒后君为臣行大礼,乾隆为其墓碑亲笔题写满汉全文。
溯源率水河,山光水色,波烟含翠,十里画廊,美不胜收。我们一路停停走走,入眼皆似画。采风的最后一站,在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晒过龙袍的晒袍滩村,我们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亲身感受到该村在乡村建设和河道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在暮色四合中,打道回府。
溪口,犹如深藏闺中的美人,我想我还是会再去的,再次去领略她的美,感受她的真。
新闻推荐
□ 记者 吴玉莲 方姗姗晨刊讯 3月23日9时,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环院)与黄山市公交公司联合举办的“低碳出行,文明公交”志愿者活动在中心城区昱中花...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