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耿直憨厚,说起劳动就业方面的事情来,总是喜欢用数字说话,而且根本不用看本本,数字往往会准确到个位数。从他笃实慎思、敢于担当的言行中,无不透出一股浓烈的老兵味道。果不其然,从部队退伍的一名战士成长为徽州区劳动就业管理局的负责人,方备利骨子里浸满的自强不息的老兵精神,全然没有端架子。“我其实就是一名就业援助员,自然想的就是通过创业培训,把一个个创业者或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推上致富路。做的是就业服务,让千万个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再就业岗位。但是,就业服务往往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好在干就业工作18年了,经历的多了,许多事情解决起来,再难也不算难了。”
方备利说,他的简历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就是一条线,高中毕业后就参军报国。1996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干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与社保有关的征缴社保资金。2008年被调配至劳动就业管理局,作风硬朗的方备利通过走访企业、进农村调研,发现企业急需纺织普工,一些农民想学电脑的欲望也非常强烈。以往的技能培训都是把学员集中到城区来培训。然而,一些离城区较远的偏僻村庄的学员往返困难,许多人想学技术,但家中有孩子、老人,地里的活还要干。为帮助农民克服这一困难,方备利偕同事们毅然决定打破以往的培训模式,把相关培训的机械搬到农村,让想学技术的农民工足不出村就能免费学到技术。同时,他们还把新购来的电脑也搬到村里进行免费培训。同时,为了保证就业培训出实效,方备利晚间骑上摩托车,近乎跑遍了每一个培训点,“2011年12月份的一天晚上,我在巡查设在徽州街道的一个就业培训班时,由于雨雪天路面打滑,结果在城区一下坡处,我连人带车摔倒在地,手部卡到摩托车的散热管上,当即烫伤。”方备利说,当时正是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一天假也没请,而是负伤带病坚持工作了大半个月,以至于耽误了治疗,导致个别手指现在用起来都不大灵光。“不过,通过培训,看到许多农民工学到了一技之长,并找到了就业门路。我觉这点伤就不算什么了。”经过培训,一大批农民掌握了熟练的技术,并找到了就业门路,不薄的薪水使他们帮助家里脱了贫,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再也用不着背井离乡讨生活了,“我们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跟‘上班族\’没什么两样,工资也还可以,还能照顾家里。”徽州区西溪南镇的一名普工叶银仙说,通过培训、春风招聘会,她目前在徽州经济开发区黄山海心沙工贸公司务工,现在每天骑着电瓶车上下班,感觉很好。通过培训,还培养起一批小老板。大学生刘刚通过培训,自己的水培花卉产业,从最初的3人,已经带动了12名员工就业,“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六十万。这些都得感谢徽州区就业局,他们不仅提供了培训,还提供了创业小额贷款,才使得我的理想扬起了风帆。”刘刚说道。
今年2月的就业援助月,方备利和同事们更加忙活了,徽州区人社部门更是通过各乡镇、村(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管员,针对零就业家庭、未就业和未享受扶持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其中重点是家庭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开展援助活动,走访了635户家庭,然后逐户进行“送岗位”活动,期间还举办24场公益性招聘会,发布各类用工信息3386条,安置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8人;帮助困难就业家庭实现就业72人;期间共为11名就业困难人员落实补助资金2.99万元。“今年徽州区还将培训1000余人,培训补贴资金达60万元,4月份徽州区就业技能培训全面开班,主要涉及的工种有服装订制工,仪器仪表装配工、包装、化学分析、茶叶制作工等。”方备利说。
“通过我们走街串巷,把困难人员的‘就业那点事\’时刻放在心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树立就业信心,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直白一点说,就是既要当好政府的代言人,又要成为就业困难人员的贴心人。”方备利告诉记者,自己和同事们身为一名“就业援助员”,无疑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是,踏实尽心地帮助着身边那些更加需要帮助的“小人物”,这会成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业”,何乐而不为?
新闻推荐
为提高应对突发暴力事件处置能力,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3月12日,黄山机场举行了一场反恐演练。机场各部门密切配合,快速反应,通过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记者 钟伟/...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