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融合新科技
A
茶戏楼辉煌:
曾一票难求
“大家提起安徽,会想到‘二黄\’,黄山和黄梅。提起黄梅戏,都会想到《天仙配》,想到严凤英、王少舫,想到五朵金花,黄梅戏是地方名片,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剧院要有活力,就必须要创新,新思想新办法很重要。”蒋建国清楚地认识到,一出戏包打天下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如果只是重创作而轻演出的话,再好的剧只演了一次就丢进了仓库也是不行的,所以要关注市场,开拓市场,要抓住年轻观众。”
今年“五一”,天仙配大舞台正式对外营业,从茶戏楼那里借鉴的经验被成功运用。“天仙配大舞台占地一千多平方米,选址在1912街区就是因为这里是商业活动频繁的地区,人多尤其年轻人多。”如何让经典剧目常演常新,如何让传统艺术散发现代活力,如何让黄梅戏更多地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蒋建国说就是要大胆创新。“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最为敏感,要让他们愿意走进剧院看戏,就要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省黄梅戏剧院就是这样做的。近年来,省黄梅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3D全息技术、LED大屏等新科技方式,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新视觉黄梅经典《天仙配》、3D全息黄梅戏《牛郎织女》、新视觉多媒体黄梅戏《女驸马》,在天仙配大舞台上演时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虽然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我们一直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一步步扎实前进。”
今年8月1日至3日,应北京长安大戏院之邀,省黄三大经典传统剧目《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晋京演出,以黄梅戏特有的质朴清新、温婉细腻唱响了传统“七夕”温馨浪漫的爱情主题,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次演出成功也给了我们启发,围绕传统的节庆文化,打造主题演出活动,也是黄梅戏有益的发展方向。”
“大舞台唱大戏”,天仙配大舞台开业4月有余,对于它的发展定位,蒋建国说,他希望下一步能把天仙配大舞台更名为“1912天仙配戏曲大观园”。“主打依然还是黄梅戏创新剧目,目前我们也在积极洽谈,让徽剧、庐剧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剧种也参与进来,成为品种丰富、风格多样的大观园,多元化、多角度的经营方式,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充满干劲的蒋建国心中,大舞台也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设想是打造一个天仙配的文化广场,集演出、展览、研发、培训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当然,这个文化中心的艺术特色和主题一定是黄梅戏,而品牌则就是天仙配。”之所以想把黄梅戏在本地做大做强,蒋建国有他自己的考虑。“我们也经常在外演出,收获的掌声和欢呼声不比本地少,但出外演出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人员成本都很高,如果能立足本地,坐地演出,不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将会大大提高。”
不论是天仙配茶戏楼还是天仙配大舞台,如何更好地将艺术产品与演出市场完美接轨是蒋建国一直思考的问题。“生产创作、人才培养、管理和市场开拓,这些一个都不能少,市场运营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能把这两大经营实体的经验成功复制到其他项目上去,以本地为中心,慢慢辐射到其他城市,让黄梅戏的影响力更大更广。”而对于“走出去”,蒋建国的设想更远也更大胆,“比如结合徽文化的特点,做黄梅戏音乐剧等形式,真正把黄梅戏推向世界舞台。” 本报记者 李燕然
2005年4月,天仙配茶戏楼开唱,如今它已发展成为省城极具品位和特色的文化娱乐场所,成为城市亮点,深受戏迷喜爱,听黄梅戏,同时一杯香茗在手,近距离感受黄梅戏带来的艺术享受。而谁能想到,这个古朴典雅的茶戏楼的前身,竟是一间废弃不用的旧仓库。
现在的天仙配茶戏楼共有两层,内设贵宾包厢、普通包厢和大厅散座,最多可容纳100人看戏。“这是我们优化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蒋建国说,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当时想看一出黄梅戏并不容易。基于培养本土市场的想法和观念意识的创新,蒋建国带领着省黄人说干就干,以职工入股的形式募集了建造茶戏楼的第一笔资金。
“当时一共募集到100多万,改造了院内的一个废弃仓库,就这样,茶戏楼很快就对外营业了。”经营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和知名度,茶戏楼经历一段萧条时期。“好在我们咬牙坚持下来了,来听戏的人越来越多,观众也从合肥慢慢扩展到全省乃至省外,当年就实现了年营业额200多万,最火爆的时候那真是一票难求,院子里的车都停不下。”
蒋建国介绍说,当时茶戏楼每晚8点半准时开演。“以黄梅戏为主,小戏、折子戏、经典唱段,还兼有徽剧、京剧、歌舞、杂技、相声、小品等等。因为场地有限,很多大戏演不了。”就是这个小小的茶戏楼,一年有几百场的演出,不仅为剧院带来了经济上的创收,还给青年演员们提供了锻炼平台。“现在茶戏楼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不久将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现在大家面前。”
作为文化院团,蒋建国认为中心工作时刻不能松懈,那就是抓住艺术生产不放。“老百姓需要的是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是好的黄梅戏作品,所以我们要推出精品。”尽管全国院团不景气的话时时在耳边萦绕,省黄梅戏剧院还是保持着一年至少一部大戏的节奏。“黄梅戏有好的历史和群众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滞不前。相反,只有推出新剧,整个院团才有活力,演员们才能有事干。一句话,出了戏就等于出了人。”
近十年来,省黄梅戏剧院的“梅花奖”获得者共有5位,这在全国院团都是罕见的。今年年初,省黄梅戏剧院集结国内知名编剧导演,推出重磅大戏——原创黄梅戏《小乔初嫁》,并由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何云、梅院军担纲主演,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创作中培养人才,演出中实践锻炼,青年演员们尤其是戏曲演员需要通过不断的摸爬滚打才能迅速成长。”
蒋建国透露,目前全院正在通力打造一部现代题材的新戏。“具体还不便透露,但可以说的是,我们不仅要演传统的古装戏,原创、现代等题材也不能少,这样才能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他表示,适应市场需要并不代表着一味地迎合市场。“现代观众的眼光和水平更高了,要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戏也更难了。我们还承担着传递正能量、传播正确价值观的责任,所以我们不仅要经典,还要喜闻乐见。”
9年前,在合肥市桐城路上的省黄梅戏剧院内,天仙配茶戏楼开张。9年后,作为天仙配茶戏楼的延续和拓展,位于黄山路1912街区的“天仙配大舞台”开业,成为推广和弘扬黄梅戏艺术文化的重要新平台。而在既是著名黄梅戏演员、又是省黄梅戏剧院当家人的蒋建国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全国观众是从《天仙配》开始认识并喜爱黄梅戏的,把“天仙配”打造成黄梅戏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一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逆火》剧照
B
核心竞争力:
推原创精品
D
戏曲大观园:
多元化经营
《风雨丽人行》剧照
《牛郎织女》剧照
新闻推荐
□黄山 程云芬我五六岁的时候,一日烧午饭之前。我接过祖母递给我一个酱油瓶和两毛多的夹杂着钢镚的毛票,屁颠屁颠地往离我家不远...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