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王伟
在老家方言里,糊涂代表着一种中国北方常见的食物。
严格算起来,糊涂应该属于羹的一种。其做法颇为简单:汤锅加清水置旺火上,将糊涂面加水在碗中调成稀糊状,待汤锅中的水烧沸,将碗中的稀糊搅入锅中煮沸,一锅香喷喷的糊涂便大功告成。
糊涂面多为打磨得略显粗糙的小麦面粉,在物质较为贫乏的年代里,磨糊涂面的小麦常常并没有去掉表皮,这样的糊涂喝下去甚至有些拉嗓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糊涂面渐渐从以前带麸皮的小麦面粉变成了去掉麸皮的白面粉。糊涂面里亦可加入荞麦粉、玉米粉、花生面儿或者切片晾干的红薯磨成的粉。
因为糊涂里大多数成分都是不耐消化的汤汤水水,为了让家中的劳力和孩子更好地抵抗饥饿,会持家的主妇们常在糊涂里加上小米、碎大米、红薯或者南瓜等等,有了这些“硬”食材,糊涂不仅吃起来口味更佳,而且变得更加耐消化,压饱儿。讲究一些的人家在烹饪前将糊涂面放在油锅里翻炒一下,这样做出来的糊涂,香味简直能飘过整条巷子。
在我的老家,寒冷的冬季里,吃煎饼喝糊涂是再常见不过的家常饭。寒冬的清晨,一碗热乎乎的糊涂喝下肚,浑身便暖和了起来,整个人也随之精神起来,那感觉真是倍儿爽。
因为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糊涂”二字既代表着中国北方的一种主食,又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为此,儿时的记忆里,老家的很多玩笑都因这二字而引起。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当有同学在课堂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老师常会笑着打趣:“今天早饭吃了什么?是不是又喝了糊涂?要不然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糊涂了呢?”班上的同学纷纷哈哈大笑,原本紧张的课堂气氛转瞬变得温馨而欢快。
随着年岁的陡增,为了求学和工作,辗转间,我与家乡渐行渐远,喝糊涂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千百次回味与怀念时,它竟渐渐变成我儿时记忆里故乡的味道。
前几日,与一众朋友闲聊,不知不觉聊到吃的上面,其中一位山东朋友不住感叹——家乡的玉米面糊糊真是美味啊!其他人纷纷点头附和,我的思绪也一下子被拉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点锅灶,亲手烹出一锅白面糊涂。年幼的女儿是第一次吃这种“奇怪”的食物,不料吃后竟大呼好吃,还一个劲地央求我第二天仍旧做给她吃。那一刻,世界上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伴随着我整个儿时记忆的食物在女儿这里受到了礼遇,这等于是我的家乡“来客”得到了认可。虽然到女儿这一代人,乡音已改,但在这一刻,当我与女儿一人手捧一碗热乎乎的糊涂狼吞虎咽时,我与家乡的距离转瞬间被拉近,仿佛我一刻都不曾远离!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先生曾在砚上题下“难得糊涂”四字,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家喜欢在家中悬挂带有“难得糊涂”字样的匾额。今人对“难得糊涂”的领悟可能与板桥先生大相径庭,然而,糊涂,不管是作为表示食物的名词,还是表示人们精神状态的形容词,这两个字都代表了这样一种为人处事的境界:即不张扬,不造作,崇尚平淡、简约、务实。几千年来,历史上许多让人钦佩的大人物,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终于名扬千古。
吃饭的道理如此,做人的道理更是如此。我们若能悟得此道,则这样的糊涂,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不糊涂!这样的糊涂,可贵而难得!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感谢检察院这么晚了还给我们来上课。希望我们每位员工都做到务实清廉,警钟长鸣,认真吸取反面典型的深刻教训,远离职务犯罪。”黄山市黄山区建设银行负...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