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静
连续几天的降雨,空气有些湿闷,道路有些泥泞,就在这样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们踩着逶迤的山路,去追寻一段久已纷飞的记忆。
柏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它地处新安江的南岸,与屯溪中心城区隔水相望。绵延不绝的新安江水轻柔地从它的眼前飘然而去,那灵动的涟漪则用她那缕缕柔情滋养着这座灵山,而在这秀丽的青山间却又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沿着青草的痕迹,我们向山间行进。听同行的老先生介绍,原来这上山的小径是由石阶垒砌而成的,如今,那些曾经的阶石都流去了村民家中,成为他们房屋的基石。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满是水痕的山径上,两旁的绿树野草随风摇曳……
轻喘中抬眸,半山间临风伫着一座四角凉亭,快步上前,皖中纪念亭跃入眼帘。在亭子前面的柱子上有黄澍老先生手书的楹联:“到此少凭栏触景生情思砚席;临阶毋躐等升堂入室赖根基”;后柱内侧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亭子里还树有一碑,上刻“皖中纪念亭记”,文曰:“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简称皖中,前身为南京安徽公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时称南京安徽旅宁公学,一九二三年,陶行知先生长校,始更名为南京安徽中学。抗战军兴,继任校长姚文采先生,为延续教育命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率同流亡师生,辗转来徽,建立分校,迁屯之初,借茶号及茶商小学授课,艰难共济,辛苦支撑,敌忾同仇,弦歌未辍。一九三九年夏,敌机肆虐,再迁柏山,修葺扩建,规模乃具。柏山林泉清静,景物绝胜,莘莘学子,负笈来归,古寺钟声,闻鸡起舞,明耻教战,风雨同舟,读书与救亡,一时蔚然成风。凡学于斯、业于斯、游于斯者,无不引以为豪,岁月不居,距今已半个世纪。昔之为志士、为仁人、为专家、为学者可屈指者众矣,而今之蜚声中外、于祖国有卓越贡献者,亦不乏其人。虽人人际遇不同,而起步即始自柏山。青山依旧,校宇则历经浩劫,荡然无存。中心藏之,孺慕难忘,此所以有建亭柏山之倡议,而又得以集巨资而付诸实现也。柏山,为屯溪筹建景点之一,皖中纪念亭之建立,当为景点留一历史性之佳话。黄山市南京安徽中学校友会。”碑文落款是公元1993年10月。
从碑文中我们了解到,此地乃是皖中旧址。皖中,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的简称,而南京安徽中学是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等在南京开办的一所私立完全中学。于1937年抗日战争中迁往屯溪,设立徽州分校,初迁屯溪,校舍分三处,学校办公处、高中部设在阳湖,初中部分别设在屯溪观音山和还淳巷。民国28年8月又从阳湖迁往柏山寺继续开学。解放后,更名私立行知中学,1950年并入屯溪中学。
沿着山路继续向前行走,一棵老树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众人纷纷猜测树的年龄及树的品种,只是我们都非专业人士,望着绿阴如盖的大树,自然是无法下定论的。绕过老树,一片平缓的山坡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当年的皖中校舍便是建在这片坡地上。向导介绍,在这片坡地上不仅建有校舍,还建了两个体育场,那时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就有几百号人……在这片如画的山坡上,在那个风雨飘摇、百业俱衰的年代,是什么精神和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居然能把学校办起来,办下去,培养出众多人才,就连体育都没落下?想那时这片山坡是怎样的繁华热闹,是怎样的朝气蓬勃,只是如今,那“莘莘学子,负笈来归,古寺钟声,闻鸡起舞”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在覆满的葱绿中去寻觅一些断瓦残垣,在这空旷的原野中去静静地聆听那繁华过后的微弱声音……伫立在清幽的山野中,让人不由得去感叹,岁月是何等的无情,竟将一季繁华湮没成一季清寂。
轮回的季节,总会有残缺。曾经的繁华,在斑驳的流年里已寻不到当初的模样,随着流逝的时光,已慢慢地沉淀在岁月的一隅……回眸,老树依旧参天,任岁月如何变迁,它依然深深地扎根于大地,轻盈地舒展着枝蔓,用激情拥抱着春夏秋冬给予的阳光雨露,用坚韧迎接着大自然给予的凄风苦雨,在纷扰的俗世中安然地守候着一份静气。
新闻推荐
□ 实习生 汪敬如 韩紫旻 记 者 李小云 文/摄晨刊讯 7月28日14时50分左右,市民曹先生骑着电动车从中心城区南滨江路驶向率水大桥,此时,烈日当头,...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