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向阳/摄
记者 钟伟/摄核心提示:11月6日,为迎接第16个记者节,本报联合屯溪区环卫处共同开展“创城,我们共同努力——记者当一次环卫工”活动。当天,本报记者兵分五路,赴中心城区新园东路、黄山西路、戴震路、黄山园步行街及长干西路,通过扫地、捡拾垃圾、清运垃圾、文明劝导等形式积极参与创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记者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垃圾、碎屑,除而后快
戴震路与西海路交叉口的人行道上,几个白色塑料袋正迎着晨风轻移。我看不惯,捡起来塞进垃圾箱。此时,陆续有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与我擦肩而过,垃圾又开始出现在已扫干净的路面上。早餐袋、餐巾纸、烟头……一些人的“毫无意识”让垃圾随意丢弃,面对仅有几步之遥的垃圾箱,我只能摇头表示无奈。
由于路两边有不少餐饮店,整条戴震路几乎很难看到干处,不少店门口都有积水。原本5点多就起床的我感觉很冷,但实在觉得那些散落在路上的小垃圾、碎屑刺眼,于是挥动扫把一除为快。 ·记者 汪嫒·
珍惜环卫工的劳动成果
“今天是什么好日子?一大早就有志愿者来扫地。”在长干西路一早餐店门口,店主很是好奇。11月6日其实是一个平常日子,只不过这天早晨,记者接过环卫工手中的扫帚,当了一个多小时环卫工,感受他们的辛苦,听到他们的烦恼,看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
早晨7点多,位于长干小学旁的一家店铺开门。女店主将一张擦过嘴的餐巾纸揉成一团,随手扔在路边,若无其事地拉开卷闸门进店;走不多远,一大堆碎布头散落在一家制衣店门口,在干净的路面上特别扎眼;在靠近昱中街道附近的人行道上摆放着一个果皮箱,可还是有人将纸团扔在地上。“这条路店铺多,零散垃圾也多,尽管沿途设了6个果皮箱、8个大垃圾桶,但不少人还是将垃圾随手一甩。店家多是用扫帚把垃圾往门口扫,也不畚,风一吹,飘得到处都是。”路段管理人员沈东才说,希望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记者 舒俊·
请尊重每位环卫工
6日一早,记者来到首康医院附近的两条街道进行打扫。记者发现烟头、碎纸片等细小垃圾很多,扫起来十分费力。
环卫工戴授昆说:“这条路我们扫一遍要花两个半小时,从早上4点开始,一直到晚上9点才下班,中午只有一个小时可以休息,其余时间都要不停地清扫。我们就是坐在路边稍微歇一下,有时候趴着睡一会儿,也休息不了多长时间。现在很多人开车,随手把一些瓜子壳等垃圾扔出窗外,我们必须要及时把它们清理掉。”
记者在打扫新园东路时还发现,一家土菜馆的门口竟有杀鱼时未处理干净的鱼鳞和内脏,散发出阵阵腥气。请尊重每位环卫工,尊重他们的劳动。
·见习记者 李晓洁·
宁素兰的困惑与无奈
宁素兰是黄山泰顺保洁公司负责人,在她看来,记者上路做环卫工,曝光不文明现象的意义远大于体验本身。于是,一见面,她便迫不及待地拉着我走到戴震路一家名为“独一味”的烧烤店门前。
“你看看,烧烤店门前怎么能杀活鱼呢?满地都是鱼鳞,腥味又重,和垃圾搅在一起,很难扫。说了多少次,依然我行我素,我们真的是一点办法没有。”“独一味”门前的问题还没说完,环卫工人又向她反映,相隔不远的路面上不知被谁放了一大堆建筑垃圾。询问得知,垃圾是“图门烧烤”清理出来的。“这样的垃圾本应该是由业主自己处理的,我们只负责生活垃圾的清运。可店家不这么想,堆到路上,也都成了我们的事。”随后,在记者电话联系下,“图门烧烤”负责人表示,这堆垃圾他们会自行清理。“你们说店家还听啊,我们说没用的,甚至有时候还会招来店家谩骂。我也真就不明白了,难道文明创建和环境卫生保洁仅仅是我们环卫工人的事?”宁素兰一脸困惑。
·记者 李小云·
让环卫工人轻松些
上午7点,我在小商品市场门口见到环卫工人张丙均,在他引导下体验环卫工人的辛劳。
小商品市场对面的步行街两侧遍布商店,张丙均等环卫工人负责清扫,每天从凌晨4点开始,要花近3个小时进行第一遍清扫。“早上商店开门后人流量逐渐增多,地上的垃圾也开始变多,每天我们都是整条街道循环清扫。”张丙均给记者递来一把扫帚和一个簸箕说,垃圾要从两边扫,慢慢扫成一堆,再用簸箕装载,会更快更省力。看似容易清扫的街道,我却总是难以打扫干净,总有些“漏网之鱼”。
我发现,大部分市民都主动将垃圾投放到垃圾箱内,但在个别路段也出现垃圾乱扔等不文明现象。“这是最让我头疼的事。”张丙均说,“累点、苦点没关系,我都习惯了,只希望每位市民都能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内,让我们的工作也能轻松一些。”·记者 汪悦·
举手之间的文明可以有
从早上5点半开始,到晚间10钟左右,不断拿起扫把,来回清扫约2公里的路段,这是中心城区长干路一名环卫工每天基本的工作量。
尊重环卫工,留下举手之间的文明,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我在长干路体验环卫工工作时发现,在环卫工每天辛苦的同时,一些市民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互相礼让,秩序井然,这挺好。
让文明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创造举手之间的文明。·记者 凌良·
管住自己的不文明
早上7时整,黄山园步行街沿街的商铺并未开门营业,少有行人停留,已完成清扫保洁的主道路上整洁干净。但在步行街中部的一个临时菜市处却异常热闹,地上的菜叶、杂物已有很多。
“20分钟前我们就清扫干净了,现在垃圾又来了。”环卫工人满是无奈,路过市民大都选择绕过有垃圾的道路通行。
体验环卫工,我心生感触。创建文明城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应管住自己的不文明。 ·记者 王玲琳·
环卫工不是“隐形人”
早上6点多,我到达长干西路长干小学门前时发现,路面已经干净了。环卫工叶双泉说,自己每天第一遍清扫从凌晨3点多就开始了,6点半前完成。因为7点左右,路上车多、人多,很难清扫。
每天凌晨3点,叶双泉骑三轮车上路,中午11点半急匆匆回家吃饭,12点又赶回上路清扫,晚上6点再回家吃饭,半小时后继续上路,到晚上10点半才真正下班,一天这个路面要来回清扫6遍。已经60岁的叶双泉干环卫工已经6年了,年纪大找不到工作,如今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是他和老伴的全部生活来源。辛苦是其次,叶双泉说,老伴最担心的还是安全。一次下雨天扫地,一辆电瓶车将叶双泉刮倒,好在伤势不重,养了一个星期就继续上班了。
叶双泉是环卫工的缩影,希望更多人关注环卫工,他们不是隐形人,不要视而不见。 ·记者 吴玉莲·
反复清扫重复累
树叶、果皮、烟头、纸屑……各式各样的垃圾在我半个小时的清扫时间里,“艰难”地前行了不过50米。
清晨7点,路上行人不多,沿街商铺前虽每隔一段就有垃圾箱,但箱外的垃圾却丢了很多。清扫完这片,另一片又多了一些塑料袋或纸屑,路面上的垃圾似乎扫不完。环卫工洪振圆说,他每天4点多就来清扫路面,仅从黄山西路“有意思”门前至跃进路口不到400米的路段,他需要花费近3个小时才能扫干净。等到各商铺开门后,又需要保洁第二次,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查看一遍,看到垃圾再捡拾或是清扫,每晚都要忙到8点多才能回家。一些人乱丢垃圾的行为给他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增加了重复劳动的困扰。
在我一个半小时的体验式清扫中,感受最深的就是“累”,一种重复劳动的“累”。 ·记者 冯劼·
环卫工的辛苦与市民的冷漠
11月6日上午,参加今年记者节活动,记者体会到环卫工的辛苦,也感受到市民素质亟待提升。
当天上去,我们第三组成员来到戴震路老消防支队门前,从这里到昱西新村几百米的路段,由两名环卫工负责。接过环卫工手中的扫把,我们开始忙活起来,不一会儿就出汗了,握扫把的手变得酸痛,看来环卫工真不是这么好当的。
在一家理发店前,记者看到一个燃烧后的蜂窝煤随意丢在路边,而仅几米的距离就有一个垃圾桶,在垃圾桶旁还有同样一个燃烧后的蜂窝煤丢在地上。记者上前好言相劝:“这个应该丢垃圾桶里吧,这么近的距离,环卫工把地扫得这么干净,你把蜂窝煤丢在路边,不太好吧?”“现在比较忙,等忙好了再扔进去。”女店长回答。“旁边还有一个,也是你店里丢出来的吗?”记者又问。“不是,这不是我丢的。”“不是你丢的也可以捡起来扔垃圾桶里吧,举手之劳。”“别人扔的我管不了,店里忙得很”……
文明创建是大家的事,您说呢? ·记者 钟伟·
一身“香汗”
7:00,记者接过环卫工人章胜来手中的扫把。从敲健盘到拿扫把,从按快门到畚垃圾,感觉那么新鲜。
扫地如扫心,扫着城市大马路和扫家里的客厅,感觉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环境干净了,心情会好起来。不一样的是,城市道路面积大,扫不了一会儿,弱不禁风的“书生”已是“香汗淋漓”。
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一文中,将当时国民生活状况用出汗做了形象分类,那就是:“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从事记者工作14年,在第16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正式”当了回环卫工。随着大扫帚在街道上拂去垃圾,随着汗腺在体内慢慢打开,此时的我倒觉得环卫工人的汗是香汗了,甚至觉得比坐在宝马车上往外扔垃圾的汗还要香。
·记者 程向阳·
新闻推荐
□ 记者 许晟晨刊讯 黄山市输血安全将再加一道“保险”。11月10日,记者从市中心血站了解到,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水平,黄山市将开展血站筛查核酸检测,最大程度降低经输...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