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飞立
初冬时节,暖日温晴。我来到家乡黄山市屯溪区的新安大桥上,凭栏眺望:远处青山起伏,宛如屏障;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的新安江碧水似锦,微波荡漾。宽阔的三江口,一叶扁舟飘然江上,几只水鸟掠过水面。上游文峰桥倒映水中;下游广宇桥飞架南北。两岸护堤逶迤,高楼林立。好一幅“城在青山绿水间,人在鸟语花香中;环境和谐四季美,山水相依夺天工”的皖南新兴旅游城市画图;好一座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媲美、宜人宜游宜居的“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风光。我不禁感触良多而又十分欣慰。
屯溪(别名昱),名源于水名。据《广雅》解释:“屯”为“聚也”,诸溪聚合,谓之屯溪。即指新安江上游的两大支流率水和横江及其一些小支流汇流于此。屯溪,四周青山环抱,渐江(流经屯溪的这一段新安江的别称)碧水绕城而过,风景优美,小巧玲珑。屯溪,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又凭新安江水运便捷,向为皖南山区土特产集散中心和商业重镇。起自明清、盛于民初的徽商使屯溪成为“一邑总市”。被评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人称“活动的清明上河图”的屯溪老街就紧依着新安江,东西绵延近三华里。“一半江水一半街”正是屯溪老城区的特色。而且,除了“正街”(即今“屯溪老街”)还有“河街”,就是临河而建的街道,为老屯溪街市的三条主街之一。往昔,街面店铺相连,河面船帆林立。惜乎该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设滨江西路和防洪堤岸时被整体拆毁,十分令人遗憾!
笔者从小在屯溪长大,喝着新安江中的水,过着新安江上的桥,也见证了60多年来新安江两岸屯溪城乡的巨变,对新安江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辈子都想念和关爱着它,更离不开它。笔者公开发表的第一幅艺术摄影作品就是《新安江畔》(刊于1995年10月20日安徽《旅游晨报》)。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缺乏,新安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升高,沙洲增多,导致屯溪这段江水污染不堪,市民十分不满。年复一年的洪灾使人们谈水色变,1969年“7·5”大水和1996年“6·30”大水所带来的劫难至今还记忆犹新。笔者曾于1997年3月29日在《黄山日报·天都周末》第3版上,以《新安江三月存照》为题进行摄影报道,祈盼众人关爱新安江母亲河。终于,在1999年,黄山市委和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发展,拉开了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全市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序幕。经过十余年努力,使全流域的生态环境渐入佳境。在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区),完成了从梅林到花山近40公里长,集防洪、交通、绿化、旅游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型沿江两岸护堤的建造工程和湖边水利综合枢纽工程。相继新建和改造了世纪广场、莲花广场、南岸与北岸湿地公园、三江口公园、江心洲广场等开放式公共园林,特别是于2011年,有着湖边古村落、徽州照壁等十大节点景观,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新安江公园”的开发建成,为屯溪广大市民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也备受国内外游客赞赏。入夜,华灯倒映的新安江两岸楼群和几座跨江大桥上亮化夺目,流光溢彩。“新安江夜游”画舫慢行江中,令人陶醉。2013年中秋节,新安江公园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全国15处“最美赏月地”之一,并进行央视直播,极大地提高了黄山新安江的美誉度。屯溪,是一个美丽的山城,更是一个漂亮的水城。
我坚信,我的家乡——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将会越来越美。我爱屯溪,我更爱新安江。
新闻推荐
2015年12月31日,黄山区甘棠镇在浦溪河畔举行婆溪河灯2016新年“千灯祈福”民俗活动。在喜悦的锣鼓声中,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民俗舞蹈、腰鼓以及轩风夔鼓等相继登台,为村民带来一场全方位的...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