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日葵
这个春天,“工匠”一词在中国大地上升温;这个春天,“匠士”一词在徽州大地上飘香。前者缘于总理在“两会”上提出,后者缘于休宁木工学校学生徐长军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我们不必过分拔高徐长军,他只是一名木工,只有19岁,只是在学校读了两年书后被学校授予“匠士”,也只是获个奖而已。即便如此,他的获奖还是令人激动,因为至少在工业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的今天,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代表传统手工艺的徐长军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工匠精神”需要重振。
徽州自古以来就是培养能工巧匠的沃土,“家财万贯,不如薄艺在身”就是徽州古代人的生活哲学。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识,民众愿学手艺,还愿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工匠精神”无形中就逐渐形成。今日黄山旅游如日中天,无不与古代徽州工匠们留下大量的历史遗存有关,古民居、古桥、古塔、古亭、古祠堂、古道等均成黄山旅游发展的推动力。换句话说,徽州工匠留给我们的是精神,也是财富。
伴随工业化发展,黄山市也出现传统手工艺被抛弃的情形,加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误读,“工匠精神”明显缺失。今天的黄山正大步朝着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无论是旅游还是文化,是新型工业化还是创新创业,传统的“工匠精神”不可少,不能丢。
“工匠精神”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对工作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是专注、坚守、勤奋、敬业、创新,这样的精神永不过时。
黄山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新闻推荐
□ 记者 方 伟晨刊讯 日前,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黄山市作为安徽...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