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资料图□ 记者 许晟
血荒?血荒?近期,一些地方出现供血持续紧张局面,仿如进入“血荒”时代。在想方设法开源节流的同时,“自体回输”这项存在多年的成熟技术,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缓解“血荒”的强荐。相比异体血输入,自体血回输更有血液安全保障。那么,这项技术在黄山市应用情况如何?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A
术中自体血回输,一次能省好几个人义务献血的血量
“一个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手术,用血一般不低于5个单位,多的可能需要10到15个单位。”3月16日,市中心血站副站长方超说,“如果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就能节省好几个人义务献血的血量。”
近日,市中心血站血液库存频频告急,A、B、O型血严重紧缺。为保障临床用血供应,尤其是突发事件急救用血,血站在加大采血力度的同时,要求医院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做到合理用血。其中,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缓解“血荒”的推荐项。
据介绍,术中自体血回输是指在外科手术中,将患者手术创口的出血进行收集、过滤,再将过滤出的红细胞回输给其自身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可以避免或显著减少异体血的输入,节省大量宝贵的血源,还可以杜绝输血反应和经输血传播传染病。
方超介绍,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有其适用范围。一般来说,单纯性胸腹腔出血手术可考虑使用这项技术,前提是血液未受到污染。此外,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和大型骨科手术,均宜常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
“在发达国家,这项技术应用较为普遍。但在国内,却应用不多,即使是在一些大城市、大医院,也是如此。”方超说。不过,近一两年来,随着一些地方“血荒”出现常态化,这项技术再度受到关注。
B
技术应用常态化,黄山首康医院3个月应用20多例
据了解,近年来黄山市开展过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医院至多只有2家,分别是市人民医院和黄山首康医院。不过,目前仍在常态化开展这项技术的,只有黄山首康医院。
多年前,市人民医院曾考虑推广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且派出医务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有关人士透露,在创“三甲”期间,确有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应用病例,但例数不多。
目前,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在市人民医院鲜见应用。不过,有消息透露,自体血回输设备已经列入今年该医院的采购计划。一旦采购到位,将有更多手术病人享有这项技术应用带来的血液安全。
“到现在为止,我们医院已经成功应用了20多例。”黄山首康医院输血科负责人王爱国说。去年12月,该医院完成术中血液回收机调试工作,并正式投入使用。3个月来,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应用最多。
C
不挣钱费用却不菲,能不能视为一次义务献血?
既能缓解“血荒”,又有更多输血安全保障,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为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王爱国认为,是受到这项技术适应人群和适应症的限制。作为该医院开展的新技术,为更多医生和患者接受,还需要时间。
“就是耗材贵,一个人要收950多块钱,不过职工医保能报600多块钱,新农合也能报500多块钱,病人自费部分其实并不算多。”王爱国说。据了解,开展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其实“不挣钱或挣钱很少”,这也是一些医院不愿开展这项技术的原因。
据了解,2015年,安徽省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物价部门对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其中,术中自体血回收和术中自体血回输均由50元/次调整为60元/次。全血过滤等相关项目收费则更低。
不过,相比于参加过义务献血的手术用血病人,接受术中自体血回输的病人自付部分仍然偏高。据了解,前一种病人可凭医院收费凭证前往血站进行结算,算上医保或新农合补偿,个人自付部分可能相当低。
将术中自体血回输视为无偿献血,享受义务献血同等优惠政策,在市人民医院采访中,有受访者如此建议。对此,有血站工作人员说,这能推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应用,减轻病人负担,但或与现行《献血法》及无偿献血的宗旨和本意不相符。
新闻推荐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含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指国土、气象等相关部门根据地质背景、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结合降水情况及天气预报预测结果,通过会商、研判,做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