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江南是酷热的,这样的季节,神往的莫过福地洞天的清幽和凉意。趁着周末的空闲,我去了家乡广德的旅游招牌、国家4A级景区太极洞。这座温柔而淳朴的洞府,有个冠冕的称谓——“天下四绝”之一。我一直在思索,这座岩洞为什么名唤“太极”呢?
带着疑惑,我踏入了太极洞。一入洞口,顿时感到湿润的凉意袭罩全身,一股新鲜、爽快的感觉从心头一跃而起、沁人心脾,心境自然恬淡了许多。进洞口不远,就看见“先游览旱洞,再游览水洞”的提示牌。沿着导游牌的指示,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游览旱洞。这么多人拘挟于这洞府之内,却丝毫没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说是旱洞,到处都是水的踪迹。整个地面给人就是水汽氤氲、湿意弥漫的感觉。我细细观察,那黑的地方是潮湿的泥巴,白的地方是薄薄的积水。岩洞顶上,平缓处,用手电筒一照分明能看见水流的痕迹,好似蚯蚓走泥一般的纹路,自然有趣;起伏处,不时还有凉飕飕的水滴滴落,或慢慢凌空飘散,或急急直线落下,总是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惊呼。就连空气,带给鼻腔的仍然是湿润清鲜的味道。旱洞里,处处有水,甚是耐人琢磨。或许这正是太极洞的奇妙之处,或许这就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的太极思想的体现。
如此看来,太极洞名唤“太极”,似乎颇合“太极”的辩证哲思,也颇有些中华文化的神韵。
正琢磨着,导游用手电筒的强光一指,一一介绍洞内奇观。太极洞旱洞的镇洞之宝——“太上老君”,自然要费导游的一番心思去叙说。仔细一看,还真有几分像。那石头,悬在石顶与石壁之间,头戴道冠,身披鹤氅,真有几分飘飘然的神仙气概。
从旱洞原路返回,就去了水洞的入口。仅能容纳两个人并行的洞口,前行百十米,便需要弯腰而行,再下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大一片水域。这边到了水洞的码头了,桨之声、灯之影、人之喧哗、泉之叮咚,在封闭的岩洞中,有如此景象,甚为稀罕。十几人同乘一舟,游历这洞内银河。荡漾的河水与静静的灯光相映生辉,一静一动,相互交融。小舟在岩与水之间穿梭,在光与影之间游荡,一派超尘脱俗、翩然入仙的感觉。开阔处游客笑声回荡,狭小处需蜷身通行,时而听见船夫的口哨声,时而听见游人的惊叹声。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水程,便到了对岸。
到岸后,沿着阶梯上行几十步,又是一座开阔的洞穴。水洞尽处又是旱洞,真是“阴阳循环,此消彼长”。如此看来,太极洞名唤“太极”,不虚此言。
出了水洞,接连进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溶洞奇迹。“洞中黄山”是个巨大的洞穴,比旱洞的大厅,要大许多倍。待看了“万象揽胜”,才知道“洞中黄山”并非最大。一个个接连的洞穴中,奇石林立,怪石嶙峋,导游会一一介绍许多名称,大多是因形起名,或就势定义,但都能做到栩栩如生,看上去极像。其实,那些石头就是不唤作什么,在那五彩的灯光下,依旧是十分抢眼的。看着这或立、或卧,或俯、或仰,或高大、或矮小,或突兀、或平缓,形态各异的洞中钟乳石,令人沉思,这不正是阴阳相异、刚柔相济、奇偶相依的太极之道理吗?现在看来,太极洞名之“太极”,恰如其分。
导游说登上最后的百步阶梯就出了洞,然后便可以乘坐缆车下山。听完导游简介,我便朝出洞口走去。
新闻推荐
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黄山市徽州区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和谐发展,也事关黄山这座国际旅游城市的良好对外形象。黄山市徽州区作为“工业大区”,如何进...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