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屯溪区政协张小标
一个地方非遗项目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地方特色的鲜明与否和历史文化积淀厚薄,有的非遗项目甚至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地域品牌,彰显地方的个性特征。非遗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既保护又合理利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持之以恒、传之久远。
非遗项目不应搞一刀切,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实行分类管理,确保实效。
根据非遗项目生存状况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可以完全市场化的。如各类传统地方特色小吃、茶叶等土特产制作技艺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经济实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传承的重点是保护传统风味的纯正地道,原汁原味,不因为商业化而变调变味。
第二类是半市场化半公益性的。大都属于工艺品艺术品收藏品,如徽墨歙砚漆器竹雕根雕等项目,主要满足鉴赏把玩收藏兼具实用功能,比较高大上,显得阳春白雪,技术技巧要求高,传承相对较难,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税费用房等方面扶持,解决场所相对聚集的问题。
第三类是完全公益性的。如各类民间文学艺术、民俗表演节目等。这类非遗项目受众范围狭小,大多是中老年人,市场化程度低,很难通过商业化盈利生存发展,需要靠政府投入与社会扶持。这些非遗项目主要功能是品味欣赏、娱乐观赏。在传承上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通过进校园,定期举办艺术节,节庆巡游、民俗表演展示、群众自娱自乐等形式传习传授发展。也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纳入旅游企业传统文化表演项目等,使之能上街,常上街;能登台,常登台,做到有钱养,有人传。
非遗项目具有文化价值,但要生存传承传授下去,大多数还要有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这些优秀的文化产品只有通过展示表演售卖等方式走向市场,才能赢得顾客理解青睐。与旅游业的牵手可以解决非遗项目的市场化商品化问题,同样旅游业引入了非遗也增加了当地旅游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把非遗技艺性产品做成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旅游民俗演出文体表演等,通过旅游市场宣传推销,取得经济回报,缓解非遗项目经费不足等生存发展矛盾。引导非遗传习基地向传统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风景区聚集,形成规模品牌效应,通过技艺流程参观、工艺品展示交易、游客参与互动体验等方式满足游客好奇心,宣传普及非遗技艺。农村的一些民俗类等非遗项目可以在农家乐乡村休闲体验游中表演展示,取得回报,以定期表演促进保护传承。
非遗工艺品由于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耗时耗力,人工成本高,产量效率较低,售价自然就高;而类似非非遗产品由于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方式作业,产量高,成本低,售价低,冲击正宗非遗产品。非遗产品类似于现在的私人定制,在质而不在量,客户主要是中高端收入群体。要有自己的外包装标志、品牌店专营店,实行优质优价,以区别于一般同类商品,如果非遗项目也走大众路线,流水线批量生产,满大街低价销售,也就失去了非遗的品质和保护传承的本质了。
新闻推荐
关于接受朱建文、纪达昌、周丽华、洪长荪同志请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黄山市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的决定(2016年12月28日市政协六届二十四次常委会议通过)
朱建文、纪达昌、周丽华、洪长荪委员提出,因工作调整,请求辞去政协第六届黄山市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政协第六届黄山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根据政协章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接受朱建...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