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 扬·
我从来没有这么爽快地接受过这样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群陌生的大师级别的摄影爱好者。
虽然也有作品见诸报刊,其实我对摄影知之甚少。看着同伴们拿着长枪短炮,我除了羡慕嫉妒恨,就是充满了期待和要赶超他们的决心。
我们这次所去的拍摄现场都是经过杨老师精挑细选出来的。第一站是去里庄拍夕阳。一个在华东地区最高的村子,海拔1000多米,也是因为这个村子即将开发利用,也是一个即将消失的古老的村落。
杨老师是黄山本地人,对本地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因为我们所去的景点,都不是商业意义上的旅游景点,所以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流,也没有商贩熙熙攘攘的气息,原生态的村子,朴实的村民,自自然然的,自然就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因为山路又窄又陡,我们的卡斯特中巴车爬起来很吃力,有的U形弯道几近360度大转弯,根本一下子转不过来,还要往回倒一把,而后面窄窄的山道边就是万丈悬崖。每倒一回车,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那种惊险刺激着每一根神经。
我们一路艰险到了山顶,太阳正一点点往下沉。大家手忙脚乱地架好三脚架。这时的夕阳像个红彤彤的球,一点一点地滑进山峰,夕阳的余晖柔和地投向山坳的村子上,刚才还模糊不清的村子,顿时有了生气,有了光彩,有了温馨。这是一幅多么曼妙的风景画,我被惊得目瞪口呆。我正不知所措,杨老师说不仅要把夕阳拍下来,还要把夕阳的余晖投射到山坳里的村子上,那束柔和的光线拍出来。而且要快,因为这些光影只在一瞬间。太阳下山了,大家意犹未尽,留连忘返。
影像家俱乐部组织的这次摄影精品创作采风活动,有17个人,年龄大小不一,技艺也参差不齐。队伍中有中摄协的,有省摄协的,有市摄协的,也有我这样的菜鸟,黑门不通的。我就像是在雾里看花。和我们住在一个房间的糖大姐,就是个极度发烧友。我们去石潭镇的那天晚上,就住在柿木太的山顶上的村民家。傍晚又下了雨,听着雨声,大家都担心明早会拍不到日出来。奔波了一天已很疲劳,我倒头便睡,朦胧中,只听旁边的老糖正悄悄地跟药君说话:“赶紧的,起来吧,天晴了,月亮出来了。"我悄悄看了一下时间,一点五十。我闭上眼,继续睡。药君这个小懒虫果然没有响应号召,哼哼两声后,仍死死的睡。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楼道里也开始嘈杂起来,脚步声不绝于耳。再看时间:三点半。我实在睡不下去了,也赶紧地起来洗漱,抱着三角架上房顶架好。此时,房顶上已上满了人。雾很大,风也很凉。远处什么也看不见。男的在那抽烟,聊天,女的踱步,转圈。逗留了半个小时,我还是下去睡回笼觉了。五点半,药君起来了,这小妮子,一个劲地催我起来,于是,又起来,又跑上房顶,还是很大的雾,远处的山峰,时隐时现。这时人也多了起来,不光是我们团队的,还有很多外省来的团队,沿房顶边架满了三角架。
吃过早饭,杨老师命令我们撤到半山腰上去拍。于是我们有七八个人跟着杨老师下来了。还有几个认死理的,大有不等到太阳誓不休的决心,继续留在房顶上死守。
来到半山腰上,浓雾被风吹着,飘来飘去,远去的风景也时近时远。我们站在一层层油菜花丛中,旁边是几株盛开的桃花,几只喜鹊不时地飞过。这已经很美了呀。可是杨老师让我们拍的焦点是对面山上那个粉墙黛瓦的村子。而且是抓拍。在一阵阵的云雾中,不断地调整着参数,捕捉到那瞬间的光线。难哪!左眼都闭得肌肉抽筋了,看看相机里,我拍的还只是一团朦胧的雾气腾腾的山和树。
虽然,这次创作跟大师们相比,我拍的片子,不是很好,可是我还是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有形的,无形的。人生,本应如此,不停地走,不停地学,不管收获多少,只要你不停下脚步,远方总有风景在等你。
新闻推荐
新城三小教师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在全县推广使用
2015年9月,由新城三小教师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上册)经安徽省教科院专家审定后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并在全县推广使用。同期,与本套教材配套使用的经典诵读网络资源库建设也基本完...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