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区龙门乡提起周有林,人们无不为他多年如一日精心侍奉瘫痪母亲的事迹所感动,说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孝星”。
年过花甲的周有林,家住太平湖畔龙门村盛家村民组,母亲谢秀英今年已岁。 年,周有林夫妇婚后响应计划生育国策,只生了一个儿子,就自主选择了节育措施。一家三代生活本该无忧无虑,却因家中有一个瘫痪卧床的母亲,生活一度非常困难。老人年因生小女儿时,月子里着凉,患上了内风湿关节炎,病情逐年加重,导致年最终瘫痪在床。周有林夫妇对老人十分孝敬,坚持每天倒茶喂饭,延医问药,无微不至。
周家因太平湖移民,山场被淹没,生产资料并不多。那时候还没有实施民生工程“新农合”,为给母亲治病,花尽了家中积蓄,孩子又小,为了生活,夫妻俩商量让一个人外出务工。妻子提出自己留下照料婆婆,让丈夫外出。可周有林认为,“父母在,不远游”,如果他外出一年半载回不来,对母亲实在有些不放心。妻子尊重了他的意见,独自外出务工。
周有林在家挑起照料母亲和孩子的担子。除了采茶时挣点钱,平时在门口干些零活补贴家用,从不出远门。母亲有什么要求,他尽量满足。为防止母亲长期卧床肌肉萎缩,每逢天晴他就将母亲抱上轮椅,在外面晒晒天阳、散散心。平时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晚间在母亲床旁搭一个小铺,防止老人从床上跌下。为解决老人如厕难,特地打了个木框架子,将便器放在其中,每天“涤清溺器”,将便器清洗干干净净。瘫痪老人最需要讲究卫生,他一周数次帮母亲擦洗身子。老年人身体差,有时大便解不下,他就弯下身子,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将干结的粪便抠出。这时母亲总是说:“你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这么做也不怕别人说!”他理直气壮地说:“小时候您不也是一把屎、一把尿将我拉扯大吗?您养了我的小,我就应该养您的老! ”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可周有林多年如一日尽心尽孝。他对“孝”字的解释是“孝与顺”一词不能拆开,对老人不仅要孝敬,而且还要顺从。母亲卧床多年,性格有点孤僻,有时说的话不入耳,有时还无端地闹点小脾气,他摸清了母亲的性格,百依百顺。不入耳的话只当没听见,轻言慢语耐心安慰,从不厌烦。凡能办得到的尽量去满足。老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他能从母亲的神态中掌握身体的变化,及时延医问药。去年冬的一天夜晚,他发现母亲手捂肚子,头上直冒汗,连忙背起母亲,叫了辆出租车送往公里以外的区医院,经检查是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不然就危险了。母亲也常说:“我这条命是给大儿子抢回来的。 ”周有林兄妹四人,他是长子,在尽孝上从不和弟妹比长短。弟弟、妹妹对母亲也很孝敬,时常前来看望,尤其是每年母亲生日那天,在家的兄弟姐妹都团聚一起,为母亲庆祝生日,这也是老人最开心的一天。今年老人九十大寿,乡村计生协还送来贺礼。
随着国家民生工程的实施,老人看病新农合能报销一部分,村计生协又提供全程代理服务,如今老人每月享受到民生工程计生奖扶、新农保及移民后扶等补助近多元,加上妻子、儿子务工收入,周有林家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他常说,父亲去世早,母亲就是他们兄妹间的纽带,每逢春节,兄妹们团聚一堂,其乐融融。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母亲多享点福,快快乐乐地活上岁!
孙国钧秦悦
新闻推荐
9月8日,庐江农商银行组织员工走进位于黄山寨山脚下的洪塝小学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张孝文杨秀美摄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