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自20世纪兴起以来,至今方兴未艾。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巨大魅力。如今,徽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众多青年学子投身进来,昭示着徽学未来的愿景;新的资料不断被发现并整理公布于世,为徽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课题;新的领域在逐渐开拓,新的成果不断涌现。这些都是非常令人可喜的事。
徽学研究当然离不开人物研究。朱熹曾说过:“新安山峭厉而水清激,其人务为高行奇节。”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徽州“高行奇节”之人层出不穷。他们或入仕,或经商,或治学,或从艺,但无论干哪行,都干得相当出色。徽人入仕者大多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勤政爱民;经商者多能艰苦奋斗,贾而好儒,聚而能散;治学者则是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硕果累累;从艺者也是别出心裁,匠心独运,堪称一绝。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徽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他们创造的。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徽州人物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推出了很多高质量的论著,在徽州人物研究的百花园里,可谓姹紫嫣红,蔚为大观。近日,我又有幸拜读了《程元谭与徽州社会》新著,这是徽州人物研究百花园里又一朵奇葩。
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编写的这部《程元谭与徽州社会》,组织了一批学者围绕程元谭这个人物,考证其生平、分析其功绩、探讨其影响的研究专集。把读以后,不由产生几点感想:
首先是该书的学术价值值得肯定。程元谭是个历史人物,据明代弘治《徽州府志·名宦》载:“晋程元谭,东晋元帝大兴二年乙卯(319)以镇东军谋、襄州刺史为假持节新安太守。在郡为良二千石,民爱怀之。受代请留,竟不得去。永昌元年(322年)卒于郡,子孙家焉。墓在今郡西十里驿路之旁,新安有程氏自元谭始。”因此程元谭被视为新安程氏之始迁祖。本书作者们挖掘了大量资料,从各个方面论证了程元谭的历史存在和历史功绩。我认为本书作者们的研究态度是认真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因此这本书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学问无止境。今后对程元谭的研究还会继续深入下去……
其次,是该书的组织策划值得提倡。该书洋洋洒洒三十万字,十几位作者,都是围绕一个题目即程元谭进行研究。由于各人的知识结构不同,资料积累不一,研究视角相异,有的精于分析,有的善于考证,有的以实地调查为据,有的以资料排比见长,大家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自然在广度或深度方面,会比此前研究大大推进一步。这种联合攻关的形式,实在是学界值得提倡的。徽学中类似认识不同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对这些问题多能动员有研究兴趣、多资料积累、能深入思考的学者联合攻关,那徽学研究就会大为改观。
再次,是该书的研究队伍值得欣慰。本书作者既有长期耕耘在徽学园地上的知名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史坛新秀;既有在高校工作的专业工作者,也有其他战线上的徽学热心人。其中不少作者都是我很熟悉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安徽省徽学会的成员,我知道他们对徽学研究满腔热情,孜孜不倦。尽管本书中的各篇文章,水平可能参差不齐,但我看到他们都是极其认真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坚信,通过不断的“实战”锻炼和不断地学习,研究水平是会不断提高的。本书中的一些文章可以说是资料翔实,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是使人信服的好文章。看到黄山市的徽学研究队伍在成长、在提高,我们莫不感到十分欣慰。
我对程元谭毫无研究,完全是个门外汉,但几位领头人执意要我作序,坚辞不获,只得恭敬从命,写几点感想,既是祝贺,也是期望。
聊为序。
新闻推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规定,现将2017年黄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人员名单、黄山市市领导防汛抗旱工作分工、市防指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中型水库防汛抗旱责任人、各区县(黄山风景区、黄...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