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画派自诞生以来,许多杰出画家不仅画艺高超,而且人品也特别为后人看重,至今名扬海内外。这些“卓然不凡”的画家团队,借写山水寄托对故园的怀念,以浇积郁胸中的块垒,其作品格调之高,至今仍是世人很难逾越的一座山峰,这些也深深地影响了近代新安画派山水画大师汪采白先生。徽籍名士罗长铭曾这样评价汪采白先生,诗云:“烟霞寝馈老林丘,画笔尤堪截众流。三百年来传法乳,祝昌姚宋合低头。”诗言汪采白对于传统新安画派的技法继承得最彻底,而且其画中表露出的民族气节以及文人的高古气韵,可谓别开生面,殊为难得,是渐江之后,三百年来新安画坛中又一高峰。
众所周知,汪采白先生其山水画,尤其青绿山水的成就,几乎是唯一的,近现代无人可及。他以天才般的笔法继承了清初查士标“风神懒散”的神韵,又吸百家之长,得力于家乡山水,使本已陷入绝地的“青绿山水”又重出江湖,又起峰峦。“青绿山水”由隋代展子虔开其源,后因发展至“金碧辉煌”而被世人抛弃。采白取其源头之色,又以新安水墨与其色融合等,别开生面,更具神采,形成了清新、秀丽、超逸的独特风格而傲然挺立,成为民国期间山水画中的又一座新高峰,为众多中外行家们所赞扬。
汪采白尤擅画黄山景观,《黄海卧游集》是汪采白先生写黄山的千古绝作。1934年,皖许世英、张治中、徐静仁及当时为安徽省主席的刘镇华等人组建了“黄山建设委员会”,汪采白就是其成员之一。这段时期,偏安一隅的黄山车水马龙,喧如闹市,社会名流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有画坛名家张大千、张善孖、徐悲鸿、谢稚柳、刘海粟、黄宾虹、汪采白……有科学家李四光,文学大家田汉、郁达夫、林语堂、苏雪林……有高官张静江、林森、孙科、于右任、叶挺、唐式遵……采白是徽州人,也是“东道主”,一时陋室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民国才子许世英在《黄海卧游集》中有这样的评价:“……今采白年甫五十,所造已如此,他日当与二石(石涛、石谿)、瞿山(梅清)并传,识者当知余言之非谬也。”采白和歙籍山水宗师黄宾虹是同乡,又有同学之情谊,互为师,互通融,宾虹曾经对采白弟子洪百里先生说:“你师父的画是菠菜煮豆腐,清气扑鼻;我的画是干菜炖肉,色浓香醇。”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后人皆知汪采白那幅名作《风柳鸣蝉图》,这幅画既继承了新安画派先贤遗风,又充满画家那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1935年,汪采白在南京玄武湖举办画展,这幅托物言志的作品也一并参展,并张挂在显要位置,该图以风柳、鸣蝉之物,抒发画家胸中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国民政府无能的不满和无奈,轰动一时。所谓“艺才惊外使,珍赏京华展览,二三风柳一鸣蝉”,即指此。当时一日本人想重金购此图,先生毅然拒之。老同学陶行知闻后,称誉“行止有耻”。由此可见,先生画作格调之高是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
据汪采白后人介绍,画展是应当时皖名流柏文蔚、陶行知、许世英,南京孙科(孙中山的长子,字哲生)等人促成的,影响之大可从汪采白外甥、著名鉴赏家詹丹宁先生收藏的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九日《朝报》看出。该报以“汪采白先生画展特刊”形式整版刊发,内容有序言、汪采白先生个展情况、艺术与人格、汪采白成就等几个部分,系统介绍汪采白的生平成就、艺术风格等等。这次画展,孙科从策划、布展、宣传,再到主持、研讨会等,付出的心血最多。汪采白和陶行知是徽州崇一学堂的同学,而孙科和陶行知是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兼室友,通过陶行知的引荐,采白和孙科又成为挚友。
汪采白在金陵玄武湖公开拒绝日本人的请求后,孙科也深感敬佩。他对采白说,你这张《风柳鸣蝉图》之画,意味深长,很有意思,能否再画一张表达同样思想的山水图?汪采白是一个善画云山高手,这期间他也画过许多关于云的山水名作,诸如《独坐看云图》《云气凉生图》《黄山云气图》《黄山白云图》《白云封径图》等。孙科此题一出,他立即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禹庙》。该诗意境优美,寓意深长,尤其诗中有句“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诗,更是意趣横生,表面看是在歌唱祖国的大好河山,白云徘徊于布满青苔的山崖峭壁,山下的波涛,似乎要在向前奔跑中卷走岸边的白沙,实则是诗人暗示山河已破,愧对前人,还我河山之意呼之欲出。当下,那江声澎湃,不正象征爱国人士的抗战激情?那云气飞跑,不正是国民政府不抵抗的消极抗战情绪吗?采白目睹国难深重,悲愤之情,凝于笔端,浮想联翩,夜不能寝,当即作《云气江声图》,并录诗句“云气生虚壁,江声走飞沙”。此画完成后,他感到直抒胸意,以散胸中块垒,喜爱之余,拍照片保留以作纪念。此照片后传其女汪允清收藏,至今仍保存完好。
《云气江声图》,纸本,浅洚水墨,纵88厘米、横43厘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淡逸、空灵、深远,这种深远还不同于那种朦胧似是而非仅靠想象加以补充的淡远,而是一种可行可望,如在眼前活生生的绵延不尽的渺远。西画远景靠透视,近大远小,愈小愈远,这幅画同样具有西画的透视构成能力,同样又充分调动了线条和墨色的表现力进行造型。由远而近,远山近水,左右曲折,水绕山,舟行云海,观之,大有置身于真山真水、几可走进之感。这幅画中的礁石、芦苇、小树、绝壁、舟船、人物,均十分精到,点缀位置得宜,铺陈节律有致,繁处显得简漫,简处显得丰富,各种物象,亦竭尽自然之形态,其间有舟船和人,岂非“别有天地”?见此景,江山如此多娇之感必生,痛失山水之痛亦油然而生。
孙科上门取画之时,一见画案之图,立即驻足凝视,顿觉周身血脉为之通畅,一股难以言状的舒适荡漾身心,画之意境令他心驰神往。他深感其画之珍贵,倍加珍惜,故又请采白先生题上他的名款,以表家族世代珍藏,于是采白先生又在画的左上方补题:“哲生先生清赏,采白持赠”的句子,知己难得,惺惺相惜之情溢于宣纸上,至此,又一幅具有爱国情怀的代表作终于诞生。
新闻推荐
□记者舒俊晨刊讯日前,市妇联启动“与创城同行,展美丽身姿”工作,将巾帼志愿者与创城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创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市妇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成立红...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